柯建銘該不該辭?罪在「罷免不應該輸」 抑或「不應該罷免」

要柯建銘辭職,作家盧郁佳問,究竟「罪在罷免不應該輸」,或「不應該罷免」。圖/中央社
要柯建銘辭職,作家盧郁佳問,究竟「罪在罷免不應該輸」,或「不應該罷免」。圖/中央社

針對罷免未過、綠營內部輿論轉向與「是否要求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請辭」爭議,作家盧郁佳撰文直指焦點不應侷限在「誰負責」,而是須先釐清究竟「罪在罷免不應該輸」,抑或「不應該罷免」?她說,民進黨對內對外各說各話:對台派支持者傳遞「罷免不該輸」的安撫辭彙,對外卻以「不該罷免」作為主旋律,與藍白敘事相互呼應。文章批評這種「綏靖」式溝通與操作,不僅換不來在野讓步,反消磨基本盤,導致支持者失望與離散。

兩套敘事並行 安撫同溫層與對外切割

曾在《自由時報》、《蘋果日報》任職的盧郁佳,目前是專職作家。他在台灣智庫旗下評論平台〈思想坦克〉撰文,整理了如今綠營內外兩套敘事並行,安撫同溫層與對外切割。她說,黨內第一組聲音來自台派社群,核心論點為「罷免不應該輸」,有人歸咎柯建銘「失言」「形象不佳」「只動口不動手」,認為敗選應由其扛責。

不過,盧郁佳舉多位新竹雙罷志工指證,連署成案仰賴民代協助,柯曾自掏腰包支援艱困選區,並協調場地、印製傳單、連結地方人脈,甚至找警力保護志工,「缺的是對其付出的表揚,而非實質參與」。

同時,也有批評認為柯涉入過深,才讓國民黨成功把民進黨與罷團綁在一起。不過在盧的觀察裡,即便柯不發言,藍營也早以「選輸翻桌」定調攻勢,戰法不會少一秒。

第二組聲音則出現在主流媒體場域,關鍵訊息變為「不應該罷免」。文章點名部分綠委的公共論述與藍白立場高度近似,將罷免定性政黨惡鬥、撕裂社會、浪費公帑,並主張主事者應下台負責。在這一調性下,反而是反罷免拉票者較少被究責,輿論焦點集中於要求柯建銘為「啟動罷免」負責。

兩波大罷免慘敗後,民進黨立委王世堅出席中常會時帶了一包衛生紙送柯建銘,盼他有「自知之明」;黨團連署要柯下台時,王世堅也證實已簽署聲明。圖/中央社

兩波大罷免慘敗後,民進黨立委王世堅出席中常會時帶了一包衛生紙送柯建銘,盼他有「自知之明」;黨團連署要柯下台時,王世堅也證實已簽署聲明。圖/中央社

盧郁佳認為,民進黨對內與對外「雙軌訊息」具備狗哨效果,話語內容會依聽者立場而變形。結果是同溫層獲得安撫,社會大眾卻只聽見「罷免不應該」,這就構成了黨內的自我切割與對外自我弱化。

擬態藍白:綠營話術與在野貼合?

文中提出疑問:綠委何以在政策與程序論述上「擬態藍白」?有說法指出,民進黨內黑白臉分工受到黨中央調性影響,文章將此與賴清德的「中立人設」連結,認為當領導中心選擇克制、避免衝突、力求「朝野和解」時,黨團與公職自然朝與在野「可對話」的樣貌收斂,形成「越像藍白越可能生存」的適者環境。

不過作者顯然認為和解路線未換得退讓。文章回顧此番罷免的緣起與朝野互動指出,一開始朝野談判破局,綠營在議場缺乏籌碼,總統邀在野「喝和解咖啡」未果;柯建銘隨後倡議「公民大罷免」作為施壓籌碼,國民黨則以「大罷綠」反制。從年初到夏季,總統先後拋出和解動作(與院長會商、院際協調、國安簡報、團結十講),但未帶來在野實質讓步。

民進黨則對罷免的組織化投入偏晚。今年3月起,黨公職在「人民是頭家」宣講場合代收連署,至三階公告前後才見到「黨公職聯合罷團陸戰」。文章說,這一過程顯示「善意」未能換取對方在國會退讓,反而讓綠營在動員時點與力度上顯得猶疑。

盧郁佳認為,賴總統盼朝野和解但未帶來實質讓步,反因起步太晚讓綠營在動員時點與力度上顯得猶疑。圖/中央社

盧郁佳認為,賴總統盼朝野和解但未帶來實質讓步,反因起步太晚讓綠營在動員時點與力度上顯得猶疑。圖/中央社

動員錯置與「兩次背叛」:支持者為何心冷

在分工上,文章將之歸納為「柯建銘動員基本盤、賴總統經營中間選民」。但賴清德雖維持「中立」姿態支持覆議、釋憲等程序,卻從未親上火線呼籲「投下同意票」,導致基本盤熱度不足。

文章以「兩次背叛」形容支持者的失落:先是選前,黨內保守投入——部分民代保留實力、靜待補選,志工才在現場承壓;選後則切割,黨政高層與個別立委將失敗歸咎於「綏靖唯一障礙在柯建銘」,暗示「移走他就能與藍白溝通、共享預算」。在盧郁佳看來,這等於把堅持抗爭者標記為絆腳石,對支持者造成二度傷害。

綏靖三個問題:媒體效果、缺乏底線、敵方話術不變

文章將「中立/綏靖」策略缺失歸納為三點:首先是媒體再製成本:釋出善意的新聞往往以「半篇幅平衡在野罵聲」呈現,等於自損形象,難建立可敬的中立者人設。

其次,戰術靈活性不足:既然換不到讓步,策略本應即刻調整,但綠營缺乏「見招拆招」。最後,敵方話術天花板已現:即使不公布爭議法案,在野仍以「獨裁、司法迫害」攻擊;若對重大改革(如年改)採實質抵抗、依法拒絕不當要求,反倒可能讓在野自曝其短。

文章進一步警示預算結構的變形,指在在野主導下,里長、軍警消待遇、原住民禁伐補助、公糧徵收等「肉桶法案」相繼推進;中央預算被切割至地方形象工程,恐擠壓全國性基建、教育、健保與國防急需;行政院若以「不配合會落選」為由主動解套甚至舉債普發,形同成為對手的「被動助選員」,長期恐累積國債與治理赤字。

政策面風險:肉桶法案與財政紀律

文章主張,與其被動挨打,不如將公共討論轉向「產業升級與國家重大計畫」,並引入獨立第三方機構對高爭議預算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讓「肉桶法案」在陽光下自行失血。

柯建銘之爭:人選可替代 路線難替代

對外界要求柯建銘辭總召,文章說,若黨的走勢是「綏靖」,那麼真正稀缺的不是人選,而是敢於對綏靖說不的力量。她強調,「沒有人不可取代」固然正確,但若黨的路線傾向避戰,敢戰者更顯不可或缺。

她提醒民進黨回望「青鳥運動」與罷免集會的動員能量,認為那是綠營捍衛民主的鋼鐵後盾。若執政方持續以「中立」之名行「退避」之實,將只會加速基層士氣冷卻、人才倦勤與支持者冰封。

盧郁佳這篇文章認為,綠營若要止血,應停止雙軌話術與綏靖思維,回到公共治理主戰場:明示價值底線、積極設定議題、把重大預算交由獨立評估,並正面動員支持者。否則,「綏靖終究綏了個寂寞」在戰與辱之間選了辱,最終仍難免一戰。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