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2025年9月1日,上海合作組織(SCO)在天津舉行元首理事會,並發表《天津宣言》。多數媒體聚焦於安全合作、反對美國單邊行徑、支持「一帶一路」倡議與去美元化。然而,若僅止於此,便忽略宣言背後的深層動向:上合組織正嘗試透過規範建構與青年文化合作,塑造一種「非西方國際秩序」的長期基礎。
宣言決定將觀察員與對話夥伴地位合併為「上合組織夥伴」,顯示治理結構正在整合化,利於吸納新的成員國。如將寮國(老撾)成為對話夥伴,象徵上合組織開始向東南亞區域延伸,並與東盟產生交集。
文件還提出多項規範框架。例如,人工智慧領域強調「智能向善」、安全與可控,與歐盟的倫理治理、美國的自由創新模式形成對比;在網路主權上,主張反對空間軍事化,支持《聯合國打擊網路犯罪公約》,強調國家對數據管理的平等權;在人權議題上,拒絕「雙重標準」,將人權重新納入主權框架。這顯示上合不僅是安全合作體,更在輸出「非西方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宣言大篇幅涉及公共衛生與環境。文件支持世衛在全球衛生治理中的作用,並提出建立可持續的公共衛生體系;同時評價「國際冰川保護年」會議成果,並倡議舉辦區域氣候峰會。這意味上合正定位為「歐亞公共品供應者」,提供不同於西方的合作模式。
另一個少被關注的層面是青年與文化。宣言支持上合大學與職業教育合作,提出青年創業孵化器計畫,並強調「青年委員會」的作用。同時規劃各類體育賽事(如「昆明馬拉松」、「上合組織杯」),以及「旅遊和文化之都」計畫(山東青島、吉爾吉斯的喬爾蓬阿塔)。這些政策意在塑造跨國認同,類似歐盟的「伊拉斯謨計畫」,但更強調「文明多樣性」與「互不干涉」,形成一種非價值主導的軟實力。
當然,落實仍有挑戰。如中印邊境爭端、印巴對立等,均限制了上合組織的凝聚力;新機構如開發銀行、AI合作機制需大量資源,短期內或淪為象徵。即便如此,天津宣言仍能累積規範資產與社會連結,其潛移默化的長遠影響,可能超過單一軍事演習或經濟協議。
綜上所述,此次天津宣言的價值,不僅在於安全與經濟,更在於展現上合試圖以制度建構、公共品供應與青年文化合作,培育「歐亞規範共同體」。這些面向雖不如反美立場或能源走廊引人注目,卻或許是上合在國際秩序競爭中最持久的力量來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