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取消對台120億軍援 旅美學者:川習會前對台政策的重大轉折

美國總統川普(左)年底前將有場「習川會」,但旅美學者翁履中認為,AIT才指「台灣地位未定」,美就釋出暫停對台4億美元軍援,「發布時機點有貓膩?」圖為2017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赴美訪問見川普。圖/取自新華社
美國總統川普(左)年底前將有場「習川會」,但旅美學者翁履中認為,AIT才指「台灣地位未定」,美就釋出暫停對台4億美元軍援,「發布時機點有貓膩?」圖為2017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赴美訪問見川普。圖/取自新華社

《華盛頓郵報》獨家揭露,美國總統川普今夏拒絕批准對台超過 4 億美元(約台幣120億)的軍事援助,理由是他正積極尋求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達成一項貿易協議,並籌劃峰會會晤。多位知情人士指出,這項援助計畫原本包含比過去更具殺傷力的武器與彈藥,但在川普考量對中談判後遭擱置,雖仍有可能被推翻,但已標誌著華府對台政策的重大轉折。

AIT指台灣地位未定 軍援喊停 確保川習會不變?

針對這項報導,美國白宮僅回應決策未定案,台灣駐美代表處拒絕置評。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在其全球政治筆記臉書中說,川普政府這次傳出婉拒對台援助,時間點在AIT表示台灣地位未定,引發北京反彈後,不得不令人好奇,是否刻意緩和美中氣氛,確保川習會不生變?同時,這個決定也再次凸顯川普對台灣的態度一以貫之:台灣並非「戰略核心」,而是「可交易的籌碼」。

從這角度,翁履中擔出三個方向的看法。

第一,台灣在川普眼中,與中國這張大桌相比,只是微不足道的棋子。川普要的是確保任內北京不會採取軍事行動,如果習近平能承諾「不動手」,那麼台灣議題對他來說就不會成為優先事項。這也是為何他願意暫時擱置援助,甚至在言語上淡化台灣的重要性。

川普視台「有錢的買家」 非「需要幫助的盟友」

第二,川普始終將台灣視為「有錢的買家」而不是「需要幫助的盟友」。這次拒絕軍援,背後邏輯就是:既然台灣GDP規模龐大,就該自己買單。他的思維與參議員林賽·葛拉漢(Lindsey  Graham)「台灣不需要免費援助」的論點相互呼應。換言之,未來對台軍售仍會繼續,甚至可能規模更大,但那將是「商業合約」,不是「安全承諾」。

第三,川普正把台灣問題與中美談判綁在一起。取消軍援既是對北京的善意訊號,也是一張談判籌碼。對川普而言,「川習會」比「挺台灣」更重要,因為這才是他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大交易家」身份的關鍵戲碼。台灣在這個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

對台灣而言,這則新聞傳遞的訊息非常清楚:不論川普最終是否批准某些軍售,台灣在他的外交棋局裡,價值從來都不是「戰略不可或缺」,而是「可以操作的議題」。因此,「不需要擔心」已經是自欺欺人。台灣必須準備好面對更多不確定性,並在「有沒有美援」之外,確實強化自身的戰略自主。

翁履中認為,美國的操作現在已經讓台灣在兩岸未來的討論裡,越來越「被動」,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川普可以左右台灣和中國的互動節奏,台灣自己還有沒有可能有發言權?能不能在「兩強交易」之外找到話語空間?這是台灣真正需要謹慎思考的地方。

樂觀一點來看,台灣不需要太過懼怕川普放棄我們,但絕對不能誤以為美國會無條件支持我們。台灣在美中之間,必須更聰明、更靈活,才不會在大國交易桌上,只是被端上桌的籌碼。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