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根據新取得的文件,俄羅斯正利用其戰場經驗,提供中國空降部隊裝備、訓練與技術支援,使其具備閃電作戰能力,這是俄軍少數在某些領域仍領先中國的優勢之一,可能大幅提升北京奪取台灣的能力。分析人士認為,北京藉此吸收莫斯科在烏克蘭戰場的經驗,以推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建設現代化軍隊的目標,使其軍力能與美國匹敵甚至超越。
這批由駭客組織「黑月」(Black Moon)取得的800頁文件,經英國軍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RUSI)驗證部分內容,雖無法完全保證未經修改,但大致屬實。RUSI指出,這些協議凸顯中俄軍事合作已超越表面性的聯合軍演,進入具互通性的系統與實戰經驗分享階段,尤其集中在台灣戰事中至關重要的空降作戰能力。
分析文件的作者指出,這批共800頁的資料,包括合約安排,顯示俄方將提供一個空降營所需的所有裝備,另加滲透特種部隊的裝備與完整訓練。他們強調,俄羅斯相較中國的一大優勢在於實戰經驗。俄軍曾於烏克蘭戰爭初期空降基輔西北的霍斯托梅爾機場(Hostomel Airport),但最終遭烏軍裝甲部隊擊退。
根據2024年10月的合約,俄羅斯同意向中國空軍出售37輛BMD-4M兩棲輕型戰車、11門Sprut-SDM1自走反坦克砲、11輛BTR-MDM空降裝甲運兵車,以及指揮觀察車與特製降落傘系統,總值約5.84億美元。
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已有一定數量的空降裝甲車輛,但若要運送協議內的大量裝備,必須再購買更多俄製運輸機。對解放軍而言,這項交易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裝備,而是俄軍的訓練與空降部隊指揮管制程序,因為俄軍具備戰鬥經驗,而解放軍尚無。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中國士兵將赴俄受訓,其中裝甲車駕駛將被送往鄰近哈薩克邊境的庫爾幹市(Kurgan)庫爾幹機械製造廠(Kurganmashzavod),指揮觀察車乘員與反坦克砲乘員則前往莫斯科東南的奔薩(Penza)受訓。
RUSI在報告中指出,這些裝備與訓練將賦予中國「擴展的空中機動能力」,提供「針對台灣、菲律賓與其他島國的攻擊選項」。
儘管中國至今未大規模支援俄國在烏克蘭的戰事,但雙方持續強調安全夥伴關係。俄羅斯陸戰專家沃特林(Jack Watling)表示,俄羅斯已成為「協助者」,使兩國安全挑戰幾乎難以分割。他並指出,在台海戰爭中,俄國的能源與軍工產能可能成為中國的「戰略後援」。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蘇紫雲則警告,若中國獲得俄方技術支援,將大幅削弱台灣在反登陸作戰中的優勢。台灣軍方已在年度演習中模擬擊落中國對桃園機場的空降襲擊。
分析人士指出,俄方在指揮控制系統上的指導尤其關鍵,這些系統能整合多方戰場數據,提升決策能力,並在遭受干擾與網攻下維持運作。先前文件也顯示,俄中兩國正合作開發自動化空降指揮系統,負責任務規劃、目標指定與數據傳輸。
長期以來,俄羅斯雖是中國最大軍火供應國,但近年因烏克蘭戰爭壓力而出口銳減。中國則持續購買並同時發展自製運輸機與空投裝備。今年在北京閱兵中,中國展示可搭配Y-20運輸機使用的新型空投車輛。
RUSI專家表示,中國購買俄羅斯裝備部分原因正是為了換取訓練:「若要俄軍訓練你,他們不可能用一堆中國裝備來進行,直接買一整營的俄制裝備才合乎邏輯。」
《泰晤士報》引述報告作者丹尼柳克(Oleksandr Danylyuk)與沃特林的話指出:「俄羅斯過去對出口自身軍事技術優勢給中國有所顧慮,擔心智慧財產遭竊。但如今,莫斯科愈來愈認為,一旦台灣遭入侵,全球經濟秩序將隨之分裂,俄國可藉此成為中國關鍵原料與軍工產能的供應者,進而掌握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