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國民黨主席選舉超低投票率 透露黨員的疏離

國民黨主席選舉投票率僅39.4%,根據國民黨中央公布,共33萬2,000名具投票權黨員,實際投票人數約13萬1,000人,為歷屆黨主席直選中投票率最低的一次。圖為黨員前往投票。圖/中央社
國民黨主席選舉投票率僅39.4%,根據國民黨中央公布,共33萬2,000名具投票權黨員,實際投票人數約13萬1,000人,為歷屆黨主席直選中投票率最低的一次。圖為黨員前往投票。圖/中央社

黃靖麟/國立大學副教授

2025年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本應是一場激發黨內活力的關鍵選戰。檯面上,鄭麗文與郝龍斌兩位候選人陣營壁壘分明,選前的攻防與爭議不斷,煙硝味瀰漫。從政策辯論到人身攻擊,激烈的交鋒讓外界普遍預期這場「強強對決」,將有效催化黨員的危機感與參與熱情,投票率有望突破五成,一掃過往的沉悶形象。然而,開票結果卻令人瞠目結舌,總投票率不僅未達預期,反而創下了黨主席直選以來的歷史新低。

這股「表熱內冷」的巨大反差,揭示了國民黨內在的深層危機。為何激烈的選舉攻防,最終換來的卻是黨員的集體冷漠?這場選舉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候選人魅力的失靈,更可能是整個政黨及基礎成員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信任與連結斷裂。

黨組織動員的失靈

要理解為何選戰看似激烈,投票率卻異常低落,我們必須先釐清「政治參與」的本質。美國政治學者Steven J. RosenstoneJohn Mark Hansen在其1993年的經典著作《美國的動員、參與和民主》一書中,挑戰了「投票純屬個人意願」的傳統觀點,強調「動員」(Mobilization)才是促使公民參與政治的核心要素。

根據他們的理論,人們是否參與政治(如投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是否被「動員」。動員來自於政黨、候選人、利益團體或社會網絡的直接或間接「請求」。當動員的成本降低(例如資訊易得、投票方便),且參與的預期效益提高時(例如感覺自己一票很重要、關心選舉結果),參與率就會上升。反之,當選民感受到「政治疏離」與「政治冷感」時,參與動機便會大幅下降。這種疏離感源自於一種認知:個體認為政治過程與自己無關,候選人無法代表自身利益;或者感覺體制腐敗,自己的參與無法帶來任何實質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政治菁英之間打得火熱,選民也會選擇「理性地」袖手旁觀。

低投票率的核心病因

RosenstoneHansen的理論,來檢視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的低投票率,我們可以歸納出三個核心病因:

第一,「負面動員」取代了「正面動員」,導致政治疏離感加劇。

此次選舉的「激烈爭議與攻防」,並未圍繞在黨的未來路線、政策願景或如何爭取中間選民的「正面辯論」;而是充斥著人身攻擊、派系傾軋、權與力分贓的指控。這種負面選戰不能激發黨員的熱情,更讓他們對黨內的政治文化感到厭惡與失望。當黨員認為這場選舉只是另一場「宮鬥劇」,他們便失去了投票的動力,政治冷感油然而生。

第二,候選人未能提供「有意義的選擇」,使投票效益感低落。

鄭麗文與郝龍斌,儘管風格迥異,但他們是否真正代表了國民黨轉型的兩種「不同」路線?如果黨員普遍認為,兩位候選人在核心價值、兩岸論述、青年政策,乃至於如何擺脫「同溫層」困境等關鍵議題上,都未能提出清晰且具說服力的解方,那麼這場選舉的「選擇」便失去了意義。黨員感受不到自己的一票,能為黨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參與的預期效益趨近於零,自然選擇了不參與。

第三,基層動員機制的失靈與「政治疲乏」。

國民黨向來以其嚴密的組織動員著稱,然而,創紀錄的低投票率,可能意味著除了黃復興黨部外,其他地方傳統的動員網絡已經失能,也有可能是對這場內部選舉選擇了消極抵制。更深層的是,長期的在野身份以及黨內始終不斷的路線爭議,已在基層黨員心中積累了深厚的「政治疲乏」,讓黨員已經麻木,不願再為一場看似與大局無益的內部選舉投入心力。

這場低投票率的選舉,對國民黨的衝擊是立即且深遠的。首先,它帶來了嚴峻的「正當性危機」。新任黨主席雖然在程序上獲勝,但其代表性與領導權威將備受質疑。一個無法獲得黨內多數成員(哪怕是積極成員)認可的領導者,將極難推動必要的黨務改革。其次,它暴露了國民黨的「組織空洞化」。一個失去動員能力的政黨,如同失去神經傳導的軀體,未來在面對全國性大選時,將如何有效整合與動員支持者?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警訊。

面對這場由黨員冷漠所引發的信任危機,國民黨的新領導核心必須深刻反省。創黨以來的最低投票率,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忽視的統計數字,而是一項來自基層黨員的「不信任動議」。國民黨若要重新振作,首要之務便是停止內耗,並且真正地「轉型」。

我們期待國民黨能夠扮演一個「忠誠的在野黨」角色,即:國民黨的職責不僅是反對,更是「有建設性地」反對。具體而言,國民黨必須提出比執政黨更優質、更貼近民意的政策法案,在國會中發揮強而有力的監督功能,並且積極走入社會,重新連結那些早已疏離的群體,特別是年輕世代。

總而言之,2025年的這場選舉,是國民黨的危機,但也可能是轉機。如果黨的新領導階層,能正視這股冷漠背後的疏離感與疲乏感,以「作為忠誠在野黨」為核心目標,對外強力監督、對內革新體質,或許才能重新喚起支持者的熱情,擺脫當前的政治困局。反之,若仍沉溺於內部的舊政治邏輯,那麼這場創紀錄的低投票率,恐怕只是未來更大崩壞的序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