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朗大學學者、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亞洲計畫主任高德斯坦(Lyle Goldstein),23日在《時代》(Time)發表題為〈The U.S. Must Beware of Taiwan’s Reckless Leader〉(美國必須警惕台灣的魯莽領導人)的專欄,將台海緊張的根源直指總統賴清德,稱他是「魯莽的領導人」,並警告「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引爆點」。
文章一出,立刻在台灣社會與國際媒體引發爭論。外交部24日緊急回應,重申賴總統一貫主張「和平是唯一選項」,台灣維持現狀的承諾從未改變。但這份聲明不僅未平息爭議,反被輿論批評是「提油救火」。

前立委郭正亮指出,《時代》雜誌屬於美國溫和保守派,「極少以這樣的語氣批評領袖,可見他們已經看不下去」。政治觀察家方恩格也在社群媒體感嘆:「少見美國學者公開批評台灣總統,總統府和外交部火大到假日都在反擊。」但外交部失算的是,高德斯坦顯然有備而來。
高德斯坦早有佈局:《鎖定台灣》奠定理論基礎
高德斯坦的《時代》投書並非突發奇想。早在本月16日,他就在「國防重點」智庫發表長文〈Target Taiwan: One China and Cross-Strait Stability〉(〈鎖定台灣:一中原則與兩岸穩定〉),系統性分析美中台戰略失衡的根源。
In the second paper in the new series "Target Taiwan," Asia Program Director @lylegoldstein explores U.S. military options to defend Taiwan in the event of a Chinese invasion.
— Defense Priorities (@defpriorities) October 16, 2025
Are the enormous risks worth the little reward? https://t.co/7BMiKz1srK
他主張,美國若放棄「戰略模糊」政策、轉向「戰略清晰」,公開承諾防衛台灣,將導致三條戰爭路徑:
台北誤判形勢、更大膽推動獨立,引爆北京動武;
華府增加駐台軍力,觸發中方先發制人;
北京認定和平統一無望,決定採取軍事行動。
高德斯坦強調,美國的核心利益應是「避免武力統一」,否則台灣將成為美中核戰風險的催化劑。他說:「現實主義的作法應當是維持、甚至強化『戰略模糊』與『一個中國政策』,如此不僅能提高和平協商機會,也能讓美軍在亞太維持穩定防衛態勢。」
他回顧從杜魯門(Harry Truman)、尼克森(Richard Nixon)到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的歷史轉折,認為「一個中國政策」曾為美國帶來東亞和平與全球戰略平衡。換言之,高德斯坦是「有備而來」,他以智庫論文作為前奏,再以《時代》投書打開輿論戰場。
再嗆台北:「美國不會為台海開戰」
在台灣輿論反彈後,高德斯坦25日再度於社群平台X(原推特)發文回嗆:「看來我最近在《時代雜誌》的專欄真是捅了馬蜂窩。」
Guess in my recent op-ed in Time Magazine I really kicked a hornet's nest 😂. https://t.co/PaTnKBqGWb
— Lyle Goldstein (@lylegoldstein) October 24, 2025
Oh well,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nd leaders) in Taiwan need to get real. They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Uncle Sam is not going to save them from the angry Chinese dragon.…
他進一步表示:「台灣的朋友、同事(還有領導人),是該面對現實的時候了。美國人早已對無止盡的戰爭感到厭倦,他們不太可能為了拯救陷入困境的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而開戰——尤其當那意味著要冒核戰風險時。」
高德斯坦強調,台灣仍有外交選項,只要領導人願意「放下意識形態,考慮能保留自治的妥協方案」。他呼籲美國回歸「嚴格遵守一中政策」的立場,並採取幾項降溫舉措:
減少美國高階官員訪台;
降低美國軍艦通過台灣海峽的頻率;
推動北京與台北展開實質性談判。
他警告:「中國若發動武力攻擊,將對台灣造成災難,讓美國陷入進退兩難。若要維持和平,談判是唯一出路。」
外交部反應失當:從「救火」到「助燃」
面對連串外媒評論與學者挑戰,外交部的例行回應顯得蒼白無力。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直言,外交部這次踢到鐵板,是典型的提油救火。腦袋只有一根筋的國安與外交團隊,只會被動挨打。
張競指出,外交不是街頭鬥毆:「人家賞一巴掌,你就急著踹回去一腳,這不是外交,是情緒管理失敗。」張競批評,外交部耗費巨資在華府設處、雇請公關顧問,卻連「對方口風」都沒先探清楚。「高德斯坦在華府名氣不小,『國防重點』智庫屬溫和現實派,外交部難道沒有人有他手機號碼?」
他說,面對外國學者批評,應以「降溫」為原則,而非陷入意識形態對抗:「面對學者投書或媒體報導,是要提油救火、讓事情失控,還是婉轉回應『感謝指教』、平順降溫?這考驗的是外交智商與政治手腕。」
戰略錯判:從「反擊」到「自曝其短」
外媒評論指出,台灣官方的強烈反應,等於幫《時代》投書「做了免費宣傳」。張競說:「這正是典型戰略錯判。原本可在智庫層面回應釐清,結果外交部主動對號入座,反讓對方掌握主導權。」
他提醒,高德斯坦曾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研究員,對中共軍事與兩岸議題極為熟悉。「這不是一般的『挺中學者』,而是熟知美國軍政邏輯、善於操作輿論槓桿的戰略家。」
張競警告,民進黨政府若繼續以「意識形態」回應戰略辯論,只會削弱自身外交空間。「當外國學者還願意批評時,代表台灣仍在國際視野中;但當沒人再把台北當回事,那才是真正的危機。」
這場「高德斯坦風暴」不只是輿論風暴,更是外交考驗。顯示台灣面對國際輿論戰的脆弱與應變不足,更暴露出賴政府在戰略判斷上的結構性缺陷。張競說,外交不是喊口號,而是算數。高德斯坦是算過數才下手;台灣若繼續用意識形態處理現實,終究會被現實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