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移工制度全面檢討 迫在眉睫

示意圖。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反映產業界意見,提出將進行「全國勞動力總檢討」,表示未來移工引進的速度、數量、方式都會與過去不同。圖/取自Unsplash,Ivan Henao攝
示意圖。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反映產業界意見,提出將進行「全國勞動力總檢討」,表示未來移工引進的速度、數量、方式都會與過去不同。圖/取自Unsplash,Ivan Henao攝

吳威志/雲林科技大學科法所教授、台中市前勞工局長

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反映產業界意見,提出將進行「全國勞動力總檢討」,表示未來移工引進的速度、數量、方式都會與過去不同;勞動部也表態將秉持「避免影響本勞就業機會」、「政府更多保護移工權利」、「產業更充足的勞動力運用」三大原則進行研擬。

針對上述三大原則做重點分析。首先,就「避免影響本勞就業機會」而言,「就業服務法」第五章規範外國人之聘僱與管理,外籍勞工開放之初,以本國勞工較不願從事工作為主,如骯髒、危險、辛苦。爾後,為協助高科技、新興產業、家庭照顧,外勞引進隨之擴大。

目前全台移工人數已達85萬人之多。包含近年來開放的農漁業和營建業,因其本勞就業意願長期低靡、缺工嚴重而被迫納編;如今,旅宿業也迫於勞動力投入不足,正思考開放的可能性。如何一方面調整引進外籍移工的配額與機制,一方面輔導與培訓本勞,協助技術轉型,都有其確切的必要。

其次,就「政府更多保護移工權利」而言,移工制度的不善,也會成為跨國制裁的工具。今年9月台灣自行車品牌「捷安特」製造商「巨大」公司,被美國海關直指生產線涉及強迫勞動,對其自行車、零件及配件發布「暫扣令」,便是一個可怕的警訊。

巨大公司涉及不當仲介費及強迫勞動

資料顯示,過去數年間,調查員已對「巨大」雇用的外籍移工進行逾百次訪談。根據移工說法,先在母國支付高達5500美元,才能獲得在台工作機會;到台灣後還得向台灣仲介支付相當於2個月薪資的仲介費,並指其他自行車廠也有同樣情形。

以上案例恐違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所列的5項強迫勞動指標,包括濫用弱勢地位、惡劣工作與生活條件、抵債勞役、扣留薪資以及過度加班等。若「巨大」無法舉證產品沒有強迫勞動情形,「暫扣令」可能會升級為「正式裁定」,屆時將強制沒收產品。

雖然「巨大」澄清,僅出口美國的產品受影響,但短期內營收影響仍有4%至5%;股價也引因而重挫逾9%。對此,政府及任何產業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加強保障勞動條件,推動零招聘費政策,公開企業全額承擔的情形,並建立可供查證的內部監督機制與第三方稽核。

另外,就「產業更充足的勞動力運用」而言,目前產業發生一個嚴重問題,即好不容易培養的優秀移工,無法延攬繼續所用。因為外籍勞工在臺停留工作期間6年以上者,大約只占近26%,留下占比偏低;再加上我國嚴重缺乏中階技術及熟練的照顧服務人力,移工政策已到了非檢討不可的地步。

日韓經驗或可借鏡

即使2年多前移工政策重大調整,實施了移工留才久用方案。然而,我國已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勞動力輸出國已然主導市場,外籍移工不一定選擇台灣;反觀日本積極引進特定技能的外國勞工,原即涵蓋12個行業可以無限期工作居留,也能攜眷,接著又逐步擴增了9項產業。

韓國也急追日本,更加方便外籍移工申請簽證,保證每月收入達一定標準,更可在一定年資後申請永久居留。顯然日韓移工政策的調整速度快於我國;無疑地,我國相對保守許多,不利於吸引更多外籍移工來臺或在臺工作。

所以政府擬進行「全國勞動力總檢討」,就應對本勞失業給付、無薪假差額補助、就業輔導、職訓提升等都同步進行檢討;當然,也該檢討本勞長期不願上工的行業,鬆綁未來移工引進政策;從國內家庭、產業界需求來提供移工協助。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