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倒數!翁履中:台灣是否成談判對價 不應等著被通知結果

「川習會」即將登場,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26日表示,美中雙方在吉隆坡所舉行的第五輪經貿磋商中已達成一項「實質性框架」。圖/取自白宮臉書
「川習會」即將登場,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26日表示,美中雙方在吉隆坡所舉行的第五輪經貿磋商中已達成一項「實質性框架」。圖/取自白宮臉書

「川習會」即將登場,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26日表示,美中雙方在吉隆坡所舉行的第五輪經貿磋商中已達成一項「實質性框架」。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認為,「接下來最該觀察的,就是川習會實際談了什麼,尤其是台灣會不會成為『談判裡的對價之一』,不能只是坐在一旁看戲、等著被通知結果」。

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會面之前,雙方高層談判代表於馬來西亞吉隆坡進行為期兩天的貿易會談,並對談判成果表達正面評價。貝森特稱此次談判為即將舉行的領導人峰會「制定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框架」,川普原先對大陸商品提出的100%關稅威脅已「實際上不復存在」,並透露大陸可能延後實施針對稀土的出口管制,美方則可能推遲對大陸企業的新限制。

對此,翁履中在臉書發文指出,若大陸增購美國大豆,川普便能向農業州選民強調「成功與中國大陸談判」,在政治上取得加分;但大陸不會無條件讓步,其換取的「戰略空間」將成為外界關注焦點,特別是美國對台政策是否因此調整。

儘管此次吉隆坡會談中並未公開談及台灣議題,但翁履中提醒,川普政府過去就曾將台灣視為談判籌碼,而川普日前表示「川習會會談很多事情」,其中可能包含台灣、烏克蘭、科技競爭及地緣安全等敏感議題。

翁履中強調,美國對台政策本質上是一個「彈性範圍」,從柯林頓時期的「三不政策」、小布希強調「反對台獨」、到拜登表態可能軍事協防台灣,美方立場始終隨政治環境調整。「台灣真正要問的是:川普會選擇落在哪個位置?而我們準備好了嗎?」

翁履中提醒,台灣媒體在觀察中美互動時,應避免陷入「只要是中國,就一定是錯的;只要中國有動作,就一定背後有陰謀」的情緒式輿論,這樣的操作雖然可以迎合一些觀眾的情緒,但長期下來,會讓我們對局勢的判斷失真,台灣人看世界的視野,會被自己搞小了。

面對美中交鋒,翁履中也直言,川習會才是關鍵時刻,尤其是台灣會不會成為「談判裡的對價之一」。台灣不應等著被通知結果,而應主動評估自身定位,制定應對策略;媒體也一樣,要從製造情緒回到提供事實與脈絡。因為只有當社會能夠清楚理解真實世界的動態,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正確的選擇。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