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大陸對台出招:對綠反獨、對藍促統、對美落實一中原則

從北京今年九月三日紀念抗戰80周年到人大常委會通過將10月25日設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舉行紀念活動,大陸對台政策已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圖/取自香港文匯網
從北京今年九月三日紀念抗戰80周年到人大常委會通過將10月25日設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舉行紀念活動,大陸對台政策已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圖/取自香港文匯網

劉性仁/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近來大陸當局頻頻對台出現新說法,雖然大陸當局對台政策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及連貫性,但隨著外在環境的變遷,仍有其新意及新論述方式,雖然大陸對台寄希望於台灣民眾,但對民進黨政府反獨是重點,輔以防止倚美謀獨及透過國際活動達到台灣問題國際化的結果;對在野的國民黨及民眾黨,不能只經不政,將兩岸關係和平及維持現狀固定化;對美國來說,川習會面的重點在於避免國際掏空一中原則,大陸當局頻頻出招,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訴求,值得深思。

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及閱兵儀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整篇演從歷史回顧、現實判斷到未來願景,完整闡述中國的戰略立場與政策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講話中雖然未直接提及「台灣」二字,但多次強調「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這種表述方式被外界視為對台政策的明確宣示。

2025年10月25日,大陸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願以最大誠意、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絕不為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留下空間。王滬寧甚至提出王四點,其內容包括:

第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護抗戰勝利重大成果。他說,台獨分裂勢力及其行徑必遭歷史審判,國家分裂歷史絕不能重演,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容忍外來干涉,任何人、任何勢力妄圖干涉中國內政,歪曲挑戰聯大第2758號決議絕不會得逞。

第二,堅持深化兩岸交流融合,共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兩岸交流融合,是維護兩岸和平穩定,實現兩岸繁榮發展,增進兩岸同胞利益福祉,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必然選擇和長遠之策。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率先和台灣同胞分享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成果,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第三,堅持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共享祖國統一美好前景。他強調,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大陸們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願意在「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和台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展開對話協商,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提。他表示,大陸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但絕不為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王滬寧說,和平統一之後有強大祖國做後盾,台灣經濟發展會更好,能源資源保障會更好,基礎設施建設會更好,安全保障會更好,對外交往會更好,台灣同胞民生福祉會更好,精神文化生活會更好。台灣同胞將和大陸同胞共享偉大祖國的尊嚴和榮耀,迎來繁榮穩定的光明未來。

第四,王滬寧稱,堅持團結兩岸同胞,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榮偉業。他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經過長期艱苦奮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這四點可以說是將大陸對台政策呈現出非常完整且細緻化的表達。就在大陸當局對綠營反台獨,對藍營求統一,對美國及國際勢力促一中原則的情況下,大陸當局突然拋出許多對台政策的新思維。

一、對藍重點促統,談「和平統一」七更好

王滬寧明確列舉,「和平統一」後有強大祖國作後盾,台灣經濟發展、能源資源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障、對外交往、台灣同胞民生福祉、精神文化生活「會更好」。這七個更好是呼應外界對於北京當局要統一,卻少談統一的好處,這七個會更好是正式將統一好處明確化的表達。

對大陸來說「統一」被視為中華民族「完全復興」的重要一步,表示近代以來分裂局面的結束。政治上可消除「內部問題」,集中力量發展國家,提升國際地位;統一後兩岸經濟互補性增強,大陸擁有市場與資本,台灣具技術與管理優勢。統一後消除政治障礙,可促進投資、貿易、基建、科技合作。統一後大陸提出「統一後台灣可享受同等公民待遇」,包括教育、就業、社保、醫療等權益。統一後也能改善台灣青年發展機會,拓寬職業與創業空間。統一後也可避免台海戰爭風險與外部干涉;統一後也可減少軍事開支,將資源轉向經濟建設與民生照顧。

事實上,台灣民進黨及一般民眾在台灣,對於「統一好處」抱持反對、懷疑或無感,主要還是因為制度與生活方式不兼容,台灣是民主社會,保障言論自由與多元價值;大陸是一黨領導體制。多數台灣人擔心「統一」會導致自由、選舉、媒體等權利被削弱。同時從香港經驗可以看出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雖然大陸市場龐大,但也存在技術流失、人才外流、依賴風險。若政治及經濟上受制於北京,台灣可能失去自主經濟政策空間。另外,多數台灣人自我認同為「台灣人」或「台灣人兼中國人」,純粹「中國人」比例持續下降,在台灣人與中國人的選項互斥下,自然會對統一產生排拒。故「統一」不僅是政治安排,也觸及深層身份認同與社會心理的衝突;「統一」的好處與風險都取決於「統一的方式」與「之後的制度安排」。

二、 對綠重點立案懲戒台獨份子,並進行長臂管轄

中國大陸重慶市公安局日前發布警情通報,指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建立黑熊學院等從事分裂國家犯罪活動,決定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重慶市公安局表示,為堅決打擊沈伯洋通過發起、建立台獨分裂組織「黑熊學院」等方式從事分裂國家犯罪活動,該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等有關規定,決定對沈伯洋涉嫌分裂國家犯罪立案偵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過去大陸當局雖然公布『台獨』頑固分子名單,但那更多具有政治警示和警告的意味。此次,對沈伯洋採取的是法律層面的措施,這意味著打擊『台獨』頑固分子的行動從政治警示上升到了法律懲治的新階段。立案偵查是刑事案件正式啟動的代表,沈伯洋的案件不再停留在政策譴責或行政制裁層面,而是進入了司法程序。

公安機關將依法展開偵查,全面收集、調取有關其涉嫌犯罪證據。這意味著公安機關經過初步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並決定作為一個刑事案件進行深入調查。同時,這代表著針對「台獨」分裂勢力的法律行動正在進一步深化和落實。

如果不健忘,2024年大陸方面曾多次點名、懲戒沈伯洋。2024年10月14日,沈伯洋被國台辦列入「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同步實施禁止入境大陸及港澳地區、限制關聯企業與大陸合作等懲戒措施;2025年3月,國務院台辦開通「『台獨』打手、幫兇迫害台灣同胞惡劣行徑舉報專欄」,沈伯洋也出現在第一批被舉報人員名單之中,大陸當局細數沈伯洋違法之處。

因此大陸當局對於綠營不只是反獨,說明其危害性,更強調違法性。接下來值得觀察的是,究竟如何落實懲獨?

三、小結:單方拋出愛國者治台的說法

大陸當局反獨促統是陽謀,大陸對台政策對藍促統為重點,對綠反獨為重點,對美國及國際勢力促一中原則的情況下,將外部干涉、倚外謀獨、台獨分離意識進行負向表列,等同作為未來大陸當局進行的反制的正當性理由,不只認知戰持續、法律戰升級、灰色地帶壓力更大,大陸當局並將與融合發展及惠台政策交叉運用,融入十五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以有利北京當局精準回應。

故我們可以說,當北京把統一論述從「靜態宣示」變成「動態調整」,賴政府恐怕就必須更加謹慎。對民進黨來說,壓力轉移到如何把「風險管理」說清楚講明白,更不能光靠意識型態思考及處理台灣未來。

2025年10月《新華社》一連三天刊出「鍾台文」為名的文章 ,將大陸對台政策是一次說清楚。從文本內容結構到話語權的設計,幾乎陳述北京在「戰後法理至統一敘事再至施政設計」,就時間的序列上從過去式、現在是到未來式。這三篇文章層層相扣,顯然是經過審查及指導,相當明確,且鋪陳利誘環節,最後用「勢不可擋」定調,劃清「可談的」與「不可談的」的界線。

從這三篇文章可以看出北京當局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大陸當局的論述始終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情況下的政權更替,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全中國的主權,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其中的關鍵在於只要不分裂國家,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雙方完全可以坐下來對話溝通,化解矛盾,累積互信,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翻開新的一頁。至於若依照「愛國者治港」的邏輯,「愛國者治台」意味著只有承認「一個中國」、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才有資格參與治理台灣。這樣的主張符合中國大陸「統一」與「國家主權完整」的政治立場。「愛國者治台」目前並不是台灣主流政治話語的一部分,而是開始出現在中國大陸官方或統一輿論中,用以呼應與對照「愛國者治港」的概念,顯然台灣民眾無法接受。

在台灣多數人會視「愛國者治台」這句話為中國統戰或政治宣傳用語,甚至是對台灣主權的挑戰。台灣民眾普遍強調民主自治原則「台灣由台灣人民決定,而非由外部勢力定義誰是「愛國者」,足見台灣方面無法接受「愛國者治台」的說法,以台灣現有的共識,愛國者顯然是愛中華民國的人,因此愛國者恐怕又會成為繼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各表後,再一次成為兩岸各自表述的說法了。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