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新任黨魁鄭麗文近日公開表態「我是中國人」,為兩岸良性關係推砌基石。對此,大陸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巫永平今天(3日)表示,鄭麗文的言論展現與過去國民黨明顯不同的姿態,過去不少台灣人不敢自稱「中國人」,如今鄭麗文的登高一呼實際反映民意的轉變,對於維持兩岸和平穩定、推動共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3日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吸引海內外大批涉台學者與會。巫永平在會上指出,鄭麗文的自我定位與近年國民黨領袖相較,態度上有明顯不同,過去台灣受「去中國化」影響,許多人不願自稱「中國人」,如今這一改變其實反映出民意的轉折,對兩岸關係走向和平合作與長遠穩定發展,「是相當正面的訊號」。
巫永平會後受訪時進一步表示,近年民進黨刻意塑造「台獨敘事」,但隨著台灣年輕人透過網路接觸真實的中國社會,加上部分網紅跨海傳遞資訊,使台灣民眾對民進黨執政表現與「美國會保護台灣」的信任基礎產生動搖,這些因素推動了輿論變化,也為鄭麗文在黨主席選舉中「強調中國人認同」奠定基礎。
巫永平稱,台灣長期受「台獨勢力」影響,二戰史觀被扭曲,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甚至將日本戰敗稱為「終戰」,出現對殖民者的「感恩情結」;同時,部分政治人物還以「台灣地位未定論」挑戰聯合國2758號決議,意圖否定「一個中國」原則。他強調,大陸應持續強化「正確抗戰史觀」,鞏固統一敘事、削弱賴清德所推動的「台獨話語」,藉此塑造有利於最終統一的輿論環境。
針對日前川習會未觸及台灣議題,外界推測是否將留待川普明年訪陸時再談。巫永平分析,美國新舊政府在「打台灣牌」的策略上出現明顯差異。拜登時期以「民主同盟」為核心,強調價值觀合作;而川普則採取務實主義,不再強調意識形態。他認為,「川普並不重視所謂價值觀外交,賴清德近年倡導的『民主同盟』論述,在川普任內已失去作用,這會是台美關係的重要轉折」。
巫永平指出,美國長期將台灣視為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工具,這一思維短期內難以改變,「美國把中國定位為最大競爭對手,只要中美競爭格局存在,台灣就會是美方手中的一張牌」。
巫永平續指,「川普希望將晶片製造轉移至美國,當台灣不再是供應鏈核心節點,其戰略安全價值自然會下降。」此外,美國目前正進入「戰略收縮期」,若連第一島鏈防線都難以穩固,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將進一步削弱。
國際局勢波動不斷,巫永平認為,此時實為中國的新契機,「關鍵在於如何利用新形勢,轉化為有利於中國統一的條件,讓美國逐步理解,支持台獨毫無意義,而支持中國統一才符合其長遠利益」。
巫永平強調,未來應引導美國從「支持台獨」走向「理解並尊重統一」。巫永平說:「要讓美國明白,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不會損害自身利益,反而有助於區域穩定。」他指出,華府長期誤以為「支持台獨對美國有利」,但如今應該調整認知,理解「支持統一才符合美國利益」。
巫永平最後強調,川普第二任期的對台政策,從「價值觀對抗」轉向「現實利益主義」,這將成為中國推進和平統一的重要外部契機。「隨著國際格局變化,會有越來越多美國人意識到支持統一才是理性選擇,中國塑造統一大勢的環境將越來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