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梅花新聞網與上海台研所共同舉辦「管控風險 融合發展-2024台海戰略推演議程」研討會,11日在上海舉行。本文為代表台方的論文之一,論文全文公布,供讀者參考。】
鄧岱賢/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 秘書長、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 副主任
一、台灣經濟成長偏低
根據台灣公布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1.31%,較2022年的2.59%偏低許多。其中「內需」(大陸稱為「內循環」),也就是民間與政府消費加上固定資本形成,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1.03%,而固定資本形成對GDP成長率貢獻為-2.44%,大幅衰退!另就「外需」(大陸稱為「外循環」)而言,2023年台灣商品及服務輸出金額約為4,786.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0.5%,輸入金額為3,819.6億美元,下降13.38%,「貿易順差」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0.28%。
回顧台灣2023年的經濟成長數字,出口金額下降導致企業對前景預期不佳,所以不敢投資,不敢投資又進一步使進口金額減少的惡性循環,再加上人民對未來前景堪憂,不敢消費,是造成台灣2023年經濟成長率偏低的主因。
二、兩岸貿易受到衝擊
在台灣輸出金額下降的地區中,對大陸輸出減少是主要因素。2023年台灣對大陸及香港輸出為1,522.4億美元,較上年減少336.3億美元,減少比例為-18.1%。而台灣對大陸及香港輸出占台灣總出口的比例的35.2%,比例雖然較最高峰2020年的43.9%為低,但仍是台灣最大出口地區。
若是根據大陸海關統計,2023年雙方進出口總額為2,678.3億美元,減少-16.2%,其中大陸自台灣進口1,993.5億美元,減少-16.2%、對台灣出口為684.8億美元,減少-16.0%,台灣享有貿易順差805.3億美元,也較去年同期減少-19.7%,大陸的統計金額遠遠超出台灣的統計金額。
2023年台灣出口下降主要受中美貿易衝突、COVID-19疫情、俄烏與以巴衝突等國際經濟大環境惡化所影響,但也有部分因素是兩岸關係惡化所造成:
首先,是中美貿易衝突,美國禁止許多高科技產品輸出大陸,這種「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卡脖子」的作為,限制台灣高階晶片輸出大陸,導致台灣出口大陸訂單大幅減少:2023年台灣「積體電路」輸出大陸903.9億美元,減少15.3%;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為1,096.1億美元,減少14.5%。
此外美國對大陸出口產品加徵25%的懲罰性關稅、許多美國採購商要求台商從非大陸地區出貨,以規避25%的關稅,促使台商將出口美國的生產線移往東南亞,也導致台商原本應該自台灣進口大陸的機器、原料及零組件轉至東南亞。
其次,是兩岸關係惡化,這幾年來台灣農漁產品發現蟲害與抗生素殘留、食品重新登記未完善而被暫停進口,加上大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等,這些攸關台灣產品輸出大陸的問題,都需要兩岸協商解決。然而,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被大陸認為是破壞雙方互信基礎,導致海基、海協兩會制度性聯繫管道中斷,雙方無法協商解決這些問題。
第三,是區域經濟整合,大陸與「東南亞國協」(ASEAN)、日、韓、紐、澳共15國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經全面生效,相互間排除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台灣根本無法加入RECP,根據經濟學的「貿易移轉效果」,RCEP成員國生產的產品彼此可以享有零關稅與通關便捷,而在台灣生產的相同產品出口到這個地區沒有同等的優惠待遇,RCEP成員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當然會轉單,向RCEP成員國企業購買相同的產品。其中RCEP成員韓國對台灣影響最大,其出口產品約有70%與台灣出口產品一樣或相似,如果韓國出口產品能享零關稅與通關便捷,而台灣出口產品要面對高關稅與不同程度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台灣產品很難在RCEP15國的市場與韓國產品競爭!外貿減少是必然的事!
三、兩岸經貿應融合發展
近幾年全球經濟受到「中美貿易戰」、「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及「俄烏衝突」等三大「黑天鵝」衝擊,各國經濟普遍表現不佳。舉例而言,2020年美國經濟成長率為-2.8%、日本-4.3%、歐盟-5.6%、南韓-0.7%、新加坡-3.9%,唯獨中國大陸與台灣經濟呈現成長,分別為2.2%與3.39%;2021年各國經濟成長雖然回溫,大都呈現正成長,但中國大陸的8.4%與台灣的6.53%依然表現亮眼。
近幾年在全球經濟成長普遍低迷情況下,兩岸經濟逆勢上揚,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雙方經貿往來,提供經濟成長的源頭活水。以台灣為例,2020年對經濟成長3.39%的貢獻中,「內部需求」為0.75%,約占22.2%,而「外部淨需求」,也就是貿易順差,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2.63%,約占77.6%,由此可見貿易順差對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性。而當年台灣對全球貿易順差為589.8億美元,但是對大陸貿易順差為865.7億美元,若是換算成對經濟成長貢獻大約為3.92%,台灣若沒有來自大陸的貿易順差,經濟將呈現負成長。由此可知,大陸市場不但是台灣產品出口主要地區,更是經濟成長動力源泉。兩岸原本就血緣相同、語言文字相通、文化同源、地理位置相近,理應加強經貿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經過30多年發展,大陸是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與第一大進口地區,更是對外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同時也是台商對外投資與人民出外旅遊最多的地區,因此維護並好好經營大陸廣大市場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課題。未來理應繼續強化經貿融合發展,讓兩岸能「擱置爭議」、「務實協商」、「簽署協議」,開創「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新局,双方能「交流合作」、「共創雙贏」,人民能「安居樂業」,企業能「永續經營」。
三、台商投資大陸依然旺盛
除了兩岸貿易往來密切之外,台商投資大陸也非常多,由於土地廣大、勞工素質高且低廉、資源豐富,再加上政策支持及語言相通,大陸成為台灣企業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自1991年台灣開放企業赴大陸投資以來,截至2024年1月為止,台灣一共核准45,546件投資案,核准赴大陸投資金額超過2,064.6億美元,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為50.7%,若再加上台商從第三地的轉投資,包括加勒比海英國屬地504.3億美元,占12.4%,86.7億美元,占2.1%,合計為65.2%。
台商對大陸投資帶來資金、技術、管理、通路,並且創造稅收、外匯與就業機會,對大陸經濟發展有非常大的貢獻。而台商在當地投資經常返台購買原料、機器設備與零組件,也大幅促進兩岸貿易往來,兩岸經貿往來的關鍵紐帶。
而自2009年6月30日台灣開放大陸企業來台投資後,截至2024年1月,陸資來台投資1,589件,投資金額為25.99億美元,雇用了上萬名台灣幹部,對台灣經濟成長、就業、稅收有一定程度的貢獻,而中國大陸目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對外投資國,每年對外投資金額都超過一千億美元,台灣若能多爭取大陸企業來台投資,對經濟成長一定有所助益。
四、台商在大陸經營面臨的風險
2023年全球受到中美貿易戰、COVID-19疫情、以及俄烏衝突等「黑天鵝」影響,各國經濟表現普遍不如期待,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經營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展望2024年,除了COVID-19疫情趨緩之外,中美貿易戰仍持續進行、俄烏衝突也未見停歇,現在中東地區戰火又高升、再加上中國大陸自身經濟結構調整與全球推動ESG(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都對台商在中國大陸投資經營產生衝擊。
首先,就中美貿易戰而言,美國對中國大陸輸入產品加徵25%關稅,大陸台商為避免美國高關稅,普遍將產品最後製程移往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然而在這些地區生產不免會遇到當地投資經營的問題,包括勞工素質、基礎建設、政府效能、外匯運用等,這些問題都有賴兩岸當局協助。
其次,就俄烏與中東地區衝突而言,除了糧食生產、天然氣供應受影響外,紅海危機也導致海運費率上漲,目前就面對通過蘇伊士運河的高風險問題,大陸的「歐亞陸橋」是台商產品出口中亞與歐洲的替代選擇。
第三,就大陸經濟結構調整而言,經過多年經濟快速發展,大陸勞工成本與土地價格上升,再加上重視環境保護,使得台商必須調整生產方式來因應。
第四,就ESG而言,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於 2004 年提出 ESG概念,「環境保護」重視溫室氣體排放、水及污水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社會責任」著重客戶福利、勞工關係、多樣化與共融等受產業影響之利害關係人等面向;「公司治理」則強調商業倫理、競爭行為、供應鏈管理等。
2024年歐盟將執行「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準則」(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 ESRS)與企業永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3D),大陸與美國都對歐盟此舉高度重視並展開協商,台商必須密切觀察後續發展。
五、台商管控風險之道
面對以上種種挑戰,台商採取相關因應措施,也因此產生新的商機,首先,就台商自身經營而言,生產方法採自動化、智能化(AI)管理,降低勞工成本;生產基地轉進專業園區,提高環保標準;轉進其他產業,包括房地產、教育、服務業等。
其次,就面對中美貿易戰而言,台商遷移最終製成到其他區,而台商部分製程移往其他地區後,空下的廠房就開發成為辦公室與宿舍,這也讓台商增添許多新業務。
第三,就大陸新興產業產生的商機而言,因應大陸高齡社會所需,包括醫療養生村、復建中心、醫療穿戴檢測器材,以及治療各種慢性病的藥品與保健品、各種型態的治療方法,包括幹細胞、基因、自體細胞儲存等。而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包括電動車,鋰電池與氫能、無人化產業、還有各項支撐高科技產業的零組件,也是可以開發商機的產業。
第四,就因應全球糧食問題而言,台商在大陸推動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包括建立新式大棚(屋頂為太陽能板、屋內24小時調節溫度、全年均可生產)、水耕蔬菜、AI耕種等。而通過建立從源頭到銷售全程控制體系,實現原料端、生產端、運輸端、流動端、監管端等環節無縫銜接,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
六、結語
展望2024年,雖然台灣主管機關預期將有3.43%的成績,內需將有3.27%的成長、固定資本形成將有2.27%的成長,甚至出口進口也分別有5.90%與6.24%的成長,這對2024年的預期著實太過樂觀!
期待兩岸能和平穩定、經濟融合發展,台商在大陸投資經營順利成功,台海能儘速恢復過去交流合作榮景,並且掃除台獨與外部勢力干涉,台灣也能藉此融入區域經濟整合,2024年經濟成長才有可能有樂觀的預期數字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