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社論:超越蔡規賴隨框架  賴清德的壓力測試

蔡英文13日頒授副總統賴清德等13名政務人員勳章,對於兩岸關係及台灣安全議題避而不談,充分暴露出,民進黨政府的鴕鳥心態。圖/中央社
蔡英文13日頒授副總統賴清德等13名政務人員勳章,對於兩岸關係及台灣安全議題避而不談,充分暴露出,民進黨政府的鴕鳥心態。圖/中央社

賴清德的520總統就職演說內容毫無疑問是台海兩岸最熱門的議題,太多過度簡化的分析、研判、臆測使問題失焦,520演說不是選擇題或是非題,賴清德必須要勾勒出未來4年的藍圖與願景,展現適度善意,「蔡規賴隨」無法轉變兩岸敵意螺旋上升、台海兵凶戰的現狀。

近期無論是台灣內部辯論或兩岸學者的交流互動,共同關注焦點必然是520可能演說內容,普遍認為,在美中共同管控風險之下,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將走溫和路線,謹小慎微遵循蔡英文路線的四個堅持,加上自創的四個和平支柱,迴避碰觸台灣獨立問題,希望能頭過身就過,通過第一個壓力測試。

只是一篇就職演說無法扭轉台灣當前所面對的嚴峻現況與挑戰,2021年5月《經濟學人》指稱台灣是地球最危險的地區,CNN名主持人、政論家札卡利亞今年3月發表「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變得更加危險」評論(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place has only gotten more dangerous)。他指出,如今台灣在政治發展上已走出截然不同道路,也愈來愈堅定不想要統一,這勢必讓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覺得時間不再站在他那邊,或許應該盡快行動,依此邏輯,除非兩岸關係有重大轉變,台灣的安全形勢沒有最危險,只有更危險。

520演說 存在認知落差

蔡英文13日頒授副總統賴清德等13名政務人員勳章,蔡政府大將在同溫層中相互取暖、自嗨,標榜台灣民主進程,推動國防改革展現自我防衛及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對於兩岸關係及台灣安全議題避而不談,充分暴露出,民進黨政府的鴕鳥心態,賴清德的維持現狀難以降低兩岸積壓8年來的敵意,遑論改善兩岸關係與台海安全。

民進黨過度樂觀與粉飾太平已構成兩岸關係及台海形勢的不利因素。《梅花媒體集團》與《上海台灣研究所》11日合辦「管控風險 融合發展——2024台海戰略推演」研討會,顯示兩岸間認知的落差;大陸普遍感到「不樂觀」,相對之下,台灣方面則顯得安逸,甚至以為可以「永遠維持現狀」。

2016年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被大陸國台辦直陳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8年後,在蔡政府操弄抗中保台下,兩岸緊張情勢不斷升高,引發衝突風險遽升,蔡下賴上,濃厚的台獨色彩、同樣的路線、同樣的國安團隊,將驗證札卡利亞的預警不是空穴來風。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亞太助卿康達近期分別訪問大陸,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已5度訪台,在美中嚴密共管之下,台海局勢短期內將是相對穩定,但中共對於賴清德台獨傾向的戒心與不信任感不會絲毫放鬆,大陸學者明指賴清德表面延續蔡英文路線,甚至實施局部、有限開放兩岸交流,實際上搞台獨軟土挖深,培育更厚實的台獨土壤。

美方持續打台灣牌  台灣工具化

兩岸之間另一個重大矛盾就是在美中戰略競爭中利用「台灣牌」制衡大陸在印太地區擴張勢力,也就是「以台制華」。民進黨政府認為美國是台灣安全的最大屏障,透過美國的軍售、軍援及協訓強化對大陸的軍事威懾力量;大陸方面則認為,未來4年是美中競爭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會不斷打台灣牌,甚至可能是最後一張牌。

從學術討論到兩岸現況兵推來看,對台灣極為不利的情境就是無論是「大兩岸」或「小兩岸」間的競爭,台灣幾乎喪失了獨立自主性與主導權,淪為美中兩強競爭的工具或籌碼,而兩岸間的軍事、外交、經濟的實力天秤已經一面向中方傾斜,這些都是賴政府上任立即面對的困境。

雖然大情勢無法令人樂觀,但兩岸仍露出些許和平曙光,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馬習二會」訴諸兩岸不可切割的民族、文化、歷史淵源,強調融合交流,遞出了和平橄欖枝;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告訴台灣立法委員「沒有人想打仗」;大陸學者也強調,只要存在一線機會,大陸不會放棄和平統一的目標,這些都顯示了,在「反獨、促統、促融」主旋律下,和平統一是大陸首要選項。

至於台灣,「要和平、不要戰爭」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對於台獨主張及賴清德政府可產生制約作用。而賴清德本人也重申對兩岸「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並且願意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和中國展開交流合作;在尊重各自的立場,也要珍惜彼此的善意之下,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的展開良性對話。

善意行動化解敵意 創造三贏

但治國不能靠口號,到目前為止,民進黨與賴清德團隊仍未對金門事件以及中共釋放的善意,作出正面回應,反而抹紅、抹黑民間人士與大陸交流,擴大朝野對立。

民意期待兩岸和平對話交流,賴清德的520演說將為未來4年兩岸政策定調,若能釋放善意,呼應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論,重啟兩岸旅遊、交流,恢復陸生來台,改善陸配、陸生待遇,將為兩岸關係開啟新頁,創造美中台三贏契機,或是他將選擇另一條道路,大家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