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棟專欄】挑戰一個中國的「宣戰書」

賴清德的就職演講將「新兩國論」作為對兩岸關係定位的主基調。圖/中央社
賴清德的就職演講將「新兩國論」作為對兩岸關係定位的主基調。圖/中央社

張偉棟/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近年來,台灣曾被《經濟學人》雜誌稱為“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世界輿論也普遍認為如此。其根本原因就是兩岸關係的緊張和嚴峻。不過,在蔡英文擔任領導人的8年任內,雖然兩岸關係時有起伏和動盪,但尚未出現「擦槍走火」的局面,即使2016年11月1日,台海軍雄三導彈「誤射」後擊中漁船,仍然沒有造成嚴重後果。2022年8月4日至7日,解放軍進行圍島軍事演訓,最終也以和平收場。5月20日蔡英文可謂「安全著陸」。

然而,賴清德作為台灣地區新的領導人,本來在5月20日發表就職演講時,完全可以遞出橄欖枝,展現善意,以獲得大陸的善意回應,將兩岸關係翻開新的一頁,為兩岸民眾帶來福祉。但是,賴清德作為年初選舉後的少數領導人,並沒有順應台灣民眾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離、要合作不要對抗的主流民意,為兩岸關係注入穩定的元素,反而堅持「台獨工作者」的意識形態,給兩岸關係大大增加了硝煙的成份。

回顧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擔任台灣領導人時的就職演講,因為他在講到兩岸關係時提出了「四不一沒有」,所以當時大陸表示要「聽其言,觀其行」。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擔任台灣領導人時的就職演講,因為提到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和達成了若干共同認知,表示要依據現行規定和有關條例處理兩岸關係事務,在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所以那時大陸對她的回應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儘管「聽其言,觀其行」和「沒有完成的答卷」並非是認同,也不是肯定,但至少降低了民眾的擔憂,兩岸關係可以保持比較平靜,沒有硝煙味。

此次對於賴清德5月20日的就職演講,大陸則明確表示,通篇充斥著敵意與挑釁、謊言與欺騙,「台獨」立場更加激進冒險,大肆宣揚所謂「主權獨立」、「兩岸互不隸屬」、「台灣住民自決」等分裂謬論,極力乞求外部勢力撐腰打氣,妄圖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繼續「倚外謀獨」、「以武謀獨」,可謂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台獨自白」。從而認定賴清德是島內主流民意的背叛者、台海及地區和平穩定的破壞者。可見,這與大陸對陳水扁和蔡英文的回應截然不同。

大陸之所以認定賴清德的就職演講是徹頭徹尾的「台獨自白」,不僅是因為賴清德自詡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且有「台獨金孫」的「雅號」,而且最主要的就是,他在就職演講中談到兩岸關係時,一再強調「兩岸互不隸屬」這個「新兩國論」,完全是對一個中國的挑戰。

長期以來,無論是大陸的憲法還是台灣的「憲制性規定」,始終明確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國家,儘管雙方對於這個國家的涵義有不同的認知,但都沒有否定是一個國家的事實。1992年,兩岸兩會通過口頭方式達成的「九二共識」的意義就在於此,並成為雙方接觸、協商、交流、對話的政治基礎,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

由此可見,賴清德的就職演講將「新兩國論」作為對兩岸關係定位的主基調,將大陸稱呼為「中國」,並再次宣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因為「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台獨就意味著戰爭,所以,賴清德的就職演講就是挑戰一個中國的「宣戰書」。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