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參加國建會憶往

簡漢生/曾任國民黨文工會主委、中天電視台董事長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撐過了初期的風雨飄搖,也熬過了1958年台海八二三砲戰及國共海空軍在台海的激烈鬥爭後,算是站穩腳步。政府勵精圖治,全力發展經貿、基礎建設、農業、教育⋯等建設。慢慢開創了台灣變成亞洲四小龍的繁榮局面。但到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國府在外交上遭遇重大挫折,也打擊了台灣內部百姓的信心。所幸在經國先生的領導下,全面進行改革,尤其重視年輕人的訴求,大力招攬海外學有專精的人才回台服務,掀起一陣「革新保台」的社會風潮。「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國建會)」應運而生,於1972年舉辦第一屆之後,每年都舉辦一次;每次邀請約150位世界各地的海外學人,專業人士及有特殊成就的海外人士參加,每次會議會期約十天,旅費及在台食宿費用都由政府負擔,且受到高規模的禮遇和接待。會議期間與台灣各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政府官員等當面磋商,互通有無,建立聯繫管道。對促進台灣各方面的進步,發揮了極大的效果;每次會議大體分政治、財政、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八大門類展開,但也不排除因應當年特殊人才領域的需要,如醫學、農業、太空而特別安排該領域的討論。每一類別都至少有一次會議由各該類別的政府負責人(部會首長),與學者展開面對面而且即問即答的溝通與辯論,可說是開了當時的風氣之光,且因相互腦力激盪,收效甚宏,但同時也考驗了各級政府官員的專業水準,學識、資訊掌握、溝通和應變能力等,所以官員們都不敢大意,因為確有幾位政府官員或因專業知識不足、或因答非所問,甚至不知所云而飽受輿論批評,不久後即不得不下台。而學員們對當時政府中表現較好的官員如俞國華、李煥、李國鼎、趙耀東、孫運璿、蔣彥士、林洋港、邱創煥、徐賢修、吳伯雄、陳履安、蕭萬長、江丙坤、錢復、連戰、宋楚瑜、邵學錕等也都印象深刻,信心十足。

國建會到1995年,才在時代變遷且因已無實際需要和功能而停辦,但24年間,共有約4千位不分黨派的海外學者、專家參與其中建言獻策,對台灣的發展及現代化具有一定的貢獻,值得一記。

我是1977年在巴西聖保羅大學天文暨地球物理學院任教授時,應邀參加第六屆國建會,與百餘位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共聚一堂,且有機會目睹台灣各方面建設的進步及政府官員的努力,頗感振奮。在參觀東西橫貫公路時,填水調歌頭詞一闕,謹錄之存念。

水調歌頭 題東西橫貫公路

層巒聳霄翠,飛瀑瀉無窮。

左右清泉映帶,雲山第幾重?

騁目天藍水碧,入耳濤韻松風,

世外桃源中。

名山添勝景,寶島貫長虹。

穿幽谷,緣絕壁,嘆神功。

雲蒸霞蔚,風光不與四時同。

豈有人間仙境,漁樵琴書佳侶。

隨遇自情鍾!

明日辭山岳,風雨又迷濛。

 

偶成於梨山至台中途中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八月六日

參加六十六年國家建設研究會,濟濟多士共聚一堂,尤以梨山一遊神朗氣清,無以為記,草填此章敬乞國建會諸君子雅賞。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