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賴清德總統就職後,新閣隨後組成,各部會首長陸續到位;宦海浮沉政壇更替早就是不是新鮮事,新人新政本來亦是官場常態,但新任國防部長顧立雄接掌國防施政要職後,很快推出多項變革指令,同時亦廢除數項既有規範,很快就引發國軍退役將領公開表達反對意見,但亦有肯定此等興革措施社會聲浪,但吾人只見到最後決策結果,究竟顧立雄部長在新手上路,為何能夠如此快速就推出變革要求,整個決策過程卻是無人知曉,這恐怕才是最令人憂心關鍵之處。
目前各方反對聲浪都是認為許多變革相當魯莽,其中涉及戰備留值以及戰技訓練項目,更是爭議焦點所在。但若是將焦點匯集在決策結果,卻無人思考此等決策是否經過參謀研究過程,恐怕才是見樹不見林誤判,劃錯重點搞錯關鍵問題所在。
其實許多國軍準則規範與行政規章,往往都必須隨時因應國家法令與社會現實加以調整;同樣作戰規定亦要考量戰略環境、政治情勢與敵情威脅有所變化。經常有人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用來表述軍隊各項規範有其嚴肅性與鈍重性,因此要改變準則規範,通常都要經過研議與測試過程,然後依據試行過程所獲結論,才會普遍要求軍中所有單位遵照實行。
國軍參謀體系運作與幕僚計劃作為過程絕對具有其價值,否則不可能經過各項具體實踐歷程,仍然能夠繼續如此運作。所有機制能夠存活,就是代表其運作能夠經得起考驗。因此吾人必須要問,顧立雄部長下令所作興革,究竟是源自本身主觀判斷,以獨斷專行風格發布指令,抑或是經過參謀研究幕僚研議,並且透過業管專業兵監單位,考量利弊得失後,呈請顧立雄部長裁斷後所獲得結論?
平心而論,任何國防決策或是軍事指令,絕對沒有百分之百正確,亦沒有百分之百錯誤;所有被人認為百無是處之決策,往往都是評論者充滿偏見,才會做出此等偏狹結論。幾乎所有軍事決策都必須在利弊得失考量過程中做出取捨,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以及兩利相權取其重原則進行決策。
請容筆者在此提醒,軍隊本來就是要訓練軍人面對非常環境,以非常之決心,實踐非常行為。講得再明白些,軍隊就是要能夠訓練能夠殺敵之戰士,但又要隨時看管好這些能夠下定決心殺人之戰士,不要讓其在未受到上級合法指令下,就自行決定任意殺人;唯有如此才能是節制之師,而非毫無紀律殺人機器之組合體。
請大家冷靜想想,假若是個正常人,誰會隨便去取人性命?所以要訓練能夠殺敵之軍人,整個心性轉變歷程,其實是項很無情亦很無奈過程。軍隊中諸多訓練都是因為真正作戰與操作過程中之需要,否則誰會去用離心機測試耐受度或是關在高壓艙內加壓,看看生理與心理素質能否適應作業環境?
軍隊是保障國家安全之必要暴力組織,比較起拆卸炸彈引信,排除人員殺傷雷或是叢林求生覓食訓練課程來說,踢正步真是微不足道之心性磨練。靜海鍛練不出熟練水手,嚴格訓練格鬥是為戰場您死我活拚殺過程中,讓部下求取個本身活路,否則縱容部屬降低訓練強度,其實就是在間接將其送往死路。
其實國防部長這個職務是連國防政策都不能由其獨斷決定,您若是不信,不妨看看《國防法》第10條:「行政院制定國防政策,統合整體國力,督導所屬各機關辦理國防有關事務」。但吾人必須感嘆,軍隊有時真是像個麵團,不論是誰來國防部當家,都要看他高興隨便亂去揉捏。
假若是透過正常決策研議程序,基本上都必須尊重下屬專業意見,誰都沒有話講;記住若是缺乏程序正義,就是絕無可能獲得實質正義。假若顧立雄部長所作興革是源於本身主觀判斷,然後堅持獨斷專行,吾人只能說是相當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