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顧立雄的「合比例自衛反擊」原則恐難以遂行

國防部長顧立雄提出的「合比例自衛反擊」原則,係一新的防衛國土名詞,已引起諸多討論。圖/中央社
國防部長顧立雄提出的「合比例自衛反擊」原則,係一新的防衛國土名詞,已引起諸多討論。圖/中央社

吳恆宇/國防大學退休副教授

對於國軍「第一擊」的界定,新任國防部長顧立雄近日表示,「我們沒有第一擊,只有自衛權的行使」,任何共軍實體未經許可進入我12浬領空海域範圍,我方就會合比例地自衛反擊。顧部長提出的「合比例自衛反擊」原則,係一新的防衛國土名詞,已引起諸多討論。一些退休的老將批評顧部長根本不懂作戰,也有人將之形容為做夢也想不到的專有名詞。

在顧立雄提出這個名詞的同時,他訓示國軍官兵「在遭受武裝攻擊或威脅的時候,就享有合比例的自我防衛權力,又說「共軍若攻擊我航機艦設施,或是攻擊我本外離島,以及未經許可任何飛航實體進入我12浬領空及領海,我國軍就可以直接進行自衛權的行使。但顧部長所講的自衛權行使,仍是大原則、大方向的「政治宣示」。對國軍基層官兵而言,如何執行這個「合比例自衛反擊」原則,則還需要作實踐上的推敲,在緊急狀況中難以做出決定。

現代戰爭的特質是快速及遠距離。在冷兵器時代,由於作戰雙方使用的是刀劍棍棒,交戰雙方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到了熱兵器時代,武器已發展到槍炮彈藥,作戰雙方的反應時間仍相對充裕。然而戰爭形態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由於人造衛星、雷達、電腦、電子通訊,及超高速的導彈出現(有些導彈還有許多彈頭),使預警的時間被剝奪。假如戰前的想定不夠周全、演練不夠落實、官兵的警覺性不夠充足、處置不夠敏捷,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極可能就勝負已定。

從古今中外戰史觀之,勝利的一方用武從來沒有「合比例」過。為何島嶼作戰的攻擊方,最少要準備三倍以上的兵力?這種超量的用武,顯然是不合比例。戰場不是法庭,法庭上也許可以冷靜的說理與論法,但戰埸上永遠只有你死我活的廝殺。即使做足了準備,擁有人力、物力、財力,及武器、裝備的優勢,仍需有多算勝少算不勝的原則。當前正在進行的以巴或俄烏戰爭,強大的一方又何曾對弱小的一方在作戰態式上合過比例?

不要說作戰戰略及作戰策略無法做到合比例,就算在作戰態式與作戰手段上也無法實踐合比例原則。當美軍戰機的飛行員發現戰機被對方雷達鎖定時,一定會下意識的立刻按下飛彈的發射鈕,必須掌握戰鬥的「第一擊」。因為在戰鬥時生存比什麼都重要,假如沒有掌握好戰鬥上的第一擊,極可能就無法遂行接下來的第二擊。由此看來顧部長「我們沒有第一擊,只有自衛權的行使」這句話,只是戰略的宣示,跟第一線部隊的戰鬥是無關的。

其實中共對美國也有「不會發動第一擊」的保證,那是指共軍的戰略核武部隊,並非所有的解放軍部隊。中共戰略核武部隊擁有數百枚核導彈,雖然美國擁有數千枚,中共「不首先使用核武」的倡言,是佔領了戰略的制高點,這種倡言對中共而言是有意義的。高層人才的任用,必須要從專業領域及有相當經驗的人士中尋找。顧部長的新人新政固然很好,只是如何將一些政治宣示轉化到具體可行的實踐層次,並使國軍官兵熟悉和運用這些設想才是關鍵。當緊急狀況真的發生,官兵們也都能知能行,就可以達到打勝仗的作戰目標。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