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恐中只會阻礙台灣進步

高雄科工館展覽因被政治干預影響展示活動。圖/中央社
高雄科工館展覽因被政治干預影響展示活動。圖/中央社

半個月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封面故事以中國科技崛起為主題標題為How worrying is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science?(對中國科學的快速崛起該擔心到什麼程度?)。報導介紹了大陸科技在諸多領域的快速崛起,美國即使祭出一系列出口管制和制裁措施,預防中國取得技術優勢似乎也不見太大成效。《經濟學人》認為美國如果要維持自身在地緣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優勢,並從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得益,與其花大把時間在打壓中國發展上面,不如多花些時間和資源提升自身科研實力。最後《經濟學人》還提問:中國科技崛起,其他國家應該歡迎還是畏懼?

《經濟學人》指出不論是《自然》指數和論文引用指標,中國如今在物理、化學和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都居世界之首。報導中牛津教授馬金森指出,「我想,現在為中國的奇蹟設限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因為直到此時此刻,仍沒有極限」。

中國科技領先世界並不是第一回,英國著名的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就指出從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16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世界上許多地方即使是歐洲。於是他提出了「李約瑟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各個歷史大師都試圖從社會結構、科舉考試、儒家文化、地理條件、思想體系等等角度出發提出一家之言。

最近高雄科工館有一項展覽介紹中國古代工藝技術巔峰之一的兵馬俑。據學者研究,秦代以前的陶俑多以手塑成形,兵馬俑率先採用了模具技術,製成立體而精緻的模型,各個俑之面部還雕刻出鬍鬚、頭髮、五官等細節,令每個士兵都維妙維肖。而且有專家利用3D模型,測量其面部特徵,發現每個兵馬俑的耳朵都獨一無二,推測兵馬俑可能是根據真實的士兵形象為原型塑造而成,才有千人千面的偉大成就。

這樣的悠久歷史與高超工藝也激發現代人的科技與娛樂創意,在這次展覽中就有一項互動項目可以提供民眾比對自己的面貌與兵馬俑的相似程度。這項互動有高度的娛樂性,但遺憾地是在政治炒作下,被喊停,剝奪了民眾深入了解古代科技的機會。

獨派人士以主辦單位統戰色彩和收集民眾數據為由要求停止該項展示,內在動機就是在面對中國大陸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科技都取得重大成就下的恐中與自卑,更重要的是,他們更擔心經過比對發現台灣人跟兩千年前的秦人的相似之處,那種千年源頭血脈相連的觸動,揭穿南島血緣的騙局。

這種恐中不實事求是的觀念嚴重違反科學精神,不正好回答了李約瑟難題,也正是阻礙台灣進步的最大絆腳石嗎?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