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川習會」後,中美近期在多個領域皆釋出緩和訊號,不過雙方關係降溫之際,歐亞兩個老牌強權卻動作頻頻,日本、德國先後釋出對台海、俄烏明顯表態,引發國際關注。湖北省政協委員、時事評論人胡占豪今天(13日)分析,世界形勢正變得非常危險,德、日兩國的躁動不安,顯示二戰後的舊秩序正在劇烈動搖,世界或再度被推向「新冷戰」乃至局部熱戰的邊緣。
鞏固日本地緣價值 高市早苗暗示介入台海
胡占豪在其微信公眾號提到,日本近期的動向引發亞洲緊張,新首相高市早苗暗示可能介入台海衝突。他分析,日方的表態實為「危機製造」,日本試圖透過挑釁台海局勢,將美國更深捲入印太戰略,以鞏固自身地位。
文章指出,日本的焦慮來自中國崛起與統一進程加快,若中國完成統一,「第一島鏈」將形同瓦解,日本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地緣價值勢必下降,「高市早苗的激進言論,本質是為了鞏固日本在中美之間象徵的前線意義,從而重新綁定美國的安全承諾」。
此外,日本的軍事現實也在加劇其不安。共軍近年在艦艇數量、高超音速飛彈與反艦設備上陡然直升,令東京的傳統制海優勢蕩然無存。胡占豪指出,「日本明知與中國開戰風險極高,但仍願意冒險,因為它相信美國會為其兜底」。他認為日本是在押寶,而日方「以小博大」的幻想不是首次,歷史上都曾以甲午戰爭和珍珠港偷襲試圖改變命運,如今同樣希望透過台海重塑國家定位。
二戰秩序動搖陷安全焦慮 日德升高區域緊張「綁緊美國」
與台海局勢遙相呼應的是歐洲戰線,德國聯邦國防軍聯合行動司令部司令索爾弗蘭克(Alexander Sollfrank)公開宣布:「德國已為與俄羅斯開戰做好準備」,並透露若北約條約被觸發,德方將完成後勤部署,支援約80萬北約兵力赴俄烏邊境。
胡占豪分析,德國的目的在於透過誇大「俄羅斯威脅」來重新綁住美國,以確保歐洲安全與能源供應的政治支撐,並藉此轉移國內經濟危機。他指出,自2022年俄烏戰爭以來,柏林切斷俄氣進口、北溪管道遭炸,導致工業能源成本飆升,經濟陷入衰退。作為歐盟最大工業國,德國對廉價天然氣依賴極深,能源危機加劇了通膨與企業外移。
「德國正以激化戰事為代價,將美國牢牢拴在歐洲戰場上。」文章認為,這種做法是典型的「狗急跳牆式冒險主義」,意在延緩自身經濟衰退與歐盟權威崩塌的危機。
胡占豪指出,日德雖分處歐亞,但其戰略焦慮的根源相通:在美國霸權衰退、舊秩序動搖之際,透過「製造地區危機」迫使美國加碼投入,以換取自身安全與政治續命。
文章分析,歐洲擔心美國從烏克蘭抽身,日本則害怕美國無力介入台海,因此兩國選擇同步升高區域緊張,結果是北約著手規劃兵力部署,日本也以「防衛增稅」推動軍費連年增長,「這場由焦慮驅動的冒險,不僅可能導致歐亞兩線同時升溫,更將全球推向危險邊緣」。
面對日德的「戰略躁動」,文章呼籲中國官方保持高度戰略清醒,「一手發展經濟、一手備戰打仗」,用實力築牢安全底線。文章指出,美西方正透過俄烏與台海兩大戰場形成「雙鉗圍堵」,中國此時切勿被拖入節奏,要專注內部發展與科技突破。
在軍事發展上,胡占豪認為,中國應加快形成全面制海、制空與拒止能力,他強調,共軍在台海方向已有主動權,福建艦服役、055型驅逐艦與東風-17飛彈體系正構建多層次打擊網,中國未來三至五年內應完成兩艘新航母與多艘主力艦建造,以「一擊制勝」應對突發挑釁。
至於外交層面,文章分析,中國可「分化歐美、穩固中俄」,目前歐盟內部對中方的分歧態度明顯,德國強硬但法國、西班牙、匈牙利等仍主張戰略自主,此時中國可深化與中東、東協及中南美洲的合作,破除歐美壟斷;而中俄貿易額突破,能源與軍工合作緊密,是中國重要的戰略籌碼。
胡占豪最後指出,德日的冒險主義不過是霸權衰落前的「回光返照」,日德賭的不是勝利,而是拖延戰術,所以中國要做的,就是在風高浪急之際穩住陣腳。文章稱,只要中國持續發展、保持定力,「任他風雨,我自巍然不動」,若有來犯之敵,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