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再利/大學英文講師
自去年2月24日俄國總統普丁宣佈進行「特別軍事行動」,兵分四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造成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以來,俄羅斯軍隊傷亡人數接近30萬人,包括多達12萬人死亡和17萬至18萬名士兵受傷;烏克蘭則有近7萬人死亡,10萬至12萬人受傷。就數字來看,俄軍傷亡明顯較烏軍慘重,但俄國兵力幾乎是烏軍的三倍,且俄國有更多人口填補軍力。同時,這場戰爭在短期內沒有結束或停火的跡象。
戰爭就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與物力。就人力來說,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19日舉行年終記者會時表示,軍方提議再徵兵45萬到50萬人入伍,顯示俄烏戰情可能再進入另一個階段;然而,若動員這麼多人,還需要額外的5000億元烏幣(約4184億元台幣),而且這是一個高度敏感的議題,也需要聽到更多贊成動員的理由,因此軍方會先與政府討論,再決定是否把提案交送國會。
戰情顯示,烏克蘭在對抗俄國的戰爭中,兵力與財力都已出現捉襟見肘的困境;而過去支撐烏克蘭哲倫斯基政府持續戰鬥,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兵力及有限的財力,另外就是依靠大量來自美國及歐盟提供的財力與武器。但是隨著俄烏戰爭雙方持續拖延且不見盡頭的情況,已經使美國與歐盟的支援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根據美國華盛頓《政治雜誌》(Politico)日前一篇題為「美國指出本月即將耗盡援助烏克蘭的資金」報導指出,美國國家安全會發言人柯比(John F. Kirby )於18日的記者會中表示,拜登政府計劃本月宣布向烏克蘭再提供一整套的軍事援助,但此後對烏克蘭的資金將會枯竭;如果國會不採取行動通過總統拜登的緊急補充支出請求,美國本月將耗盡對烏克蘭的資金,而該請求已在國會山莊被擱置數週。
援烏資金面臨枯竭
在歐盟方面,英國《經濟學人》於9月中旬引述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The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最新分析報導,目前基輔最大的支持者其實是歐洲,而非美國,歐盟及其成員國承諾援烏的各類型援助,其金額幾乎是美國的2倍;美國雖在對烏軍援上領先歐洲國家,但側重提供最多一年的短期援助。不過,歐盟成員國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日前阻止了歐盟約500億歐元(約新台幣1.74兆元)的援助計畫,使歐盟的後續金援也出現變數。
俄烏戰爭爆發後,「今日烏克蘭就是明日台灣」已成為國內有識之士不斷強調的警語。美國總統拜登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一旦共軍武力犯台,美國將會採取行動,甚至出兵協助台灣」,此一驚人之語讓民進黨人士雀躍不已;但拜登的上述說詞,隨即立刻遭到白宮幕僚打臉,指出「美國政府並未改變對兩岸問題的『戰略模糊』政策」。許多專家學者指出,兩岸一旦開戰,美國最多只是提供武器支援台灣,以及祭出對北京的各種制裁方案。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根據《遠見雜誌》10月下旬公布的民意調查報告,竟然有42.1%的受訪國人相信,一旦共軍武力犯台,美國將會出兵協防台灣;不過有54.1%不願意自己或家人上戰場。針對台灣民眾這種「別人家(美國)的孩子死不完」的調查結果,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主要原因還是許多年青人都不認為兩岸會開戰,他們出生在國泰民安的社會,沒有國共戰爭的歷史感受,甚至就連空襲警報都沒聽過,自然不會有憂患意識和警覺性。
關於對中國大陸的制裁,由目前的態勢來看,恐怕並不會如美國所願。身為歐盟主要大國的德國雖然支持對俄國祭出嚴厲制裁,但去年8月的《POLITICO》曾直言,德國制裁俄國只是讓德國無法採購便宜能源,但對抗中國則是賠上整個經濟繁榮,因此若中國進犯台灣,德國實際上什麼都不會做。曾任德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長達7年的呂特根(Norbert Röttgen)在德國電視台即指出,「在這時候,不會。」畢竟中國在近年已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制裁中國恐難實施
法國總統馬克宏今年4月初結束大陸訪問後也表示,歐洲面臨巨大的風險,是正陷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強調歐洲國家必須「戰略自主」,要成為「第三大強權」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日前馬克宏在《Politico》的訪問中又強調,歐洲無意介入台灣緊張情勢升高的危機,歐洲國家必須追求獨立於美中的戰略。
回顧歷史,即使1954年底美國曾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1958年發生八二三砲戰時,美國並未出兵加入戰局。對於盛產糧食與能源的烏克蘭,美國也迄未出兵援助。一向支持台灣獨立的民進黨政府,雖近年為選舉及顧及美國的立場,已經逐漸的軟了下來並改變說詞;但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始終不願刪除訴求建立主權獨立自主台灣共和國的「台獨黨綱」。一旦兩岸開戰,台灣人民只能「隨人顧性命」的自求多福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