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蔣介石在淞滬戰場─15:蔣介石抗戰戰略思想的設計師─法肯豪森

薩克特於19353月離華,由法肯豪森接任總顧問。此時,敵寇對我華北地區之侵略行動,已經如箭在弦,但是,在蔣介石同樣的信任與授權之下,法肯豪森更為中國的整編軍隊,軍器採購及自造,國防工事的協助設計與督造,尤其重要的是中國未來抗倭戰略規劃等方面,向蔣介石貢獻了他的寶貴智慧。尤其對淞滬會戰的早期安排規劃,扮演著幕後「編劇」、「導演」,甚至火線督戰的重要角色。

法肯豪森為淞滬會戰及我國整體抗戰,提出了兵學造詣上極其高明與睿智的戰略構想,且為蔣介石奉為抗倭戰爭初步階段的金科玉律。這份提出於1935820號,亦即抗戰真正爆發兩年前的戰爭想定與戰略思維,主題為「應付時局之對策」,它的內文序文如是說:「目前威脅我國最重要而最迫切者乃屬日本,日本對我國國情知之甚稔,然其利害適與我國相反,故用盡各種方法,破壞我國內部之團結與圖強。」由於法肯豪森氏曾經擔任德國駐日本武官長達五年,對日本軍備有深刻之研究與認識,更屬難能可貴,在日本工作期間,深入觀察日本軍方,對日軍指揮官戰略與戰術上的理想與日本陸軍的心理思維,皆有獨到專業之看法。

法肯豪森在「應付時局之對策」中向蔣介石匯報:「日本國內表面上分為兩派,一派為軍人派,專取最迅猛之軍事行動,一為文人派,即外務省所取途徑,偏重傾向外交上之和平解決。」法肯豪森建議中國,應計算日本軍方勢力,應規定對付方針,從事軍事上之準備。

法肯豪森不贊成國民政府一昧委屈求全之態度。他表示,本年(1935年)六月間華北事件,顯示日本軍事政策如何進行,此種政策完全適合「田中奏摺範圍」,日本新聞紙不斷明目張膽,聲言以佔領黃河北岸包含山東全省為今後目標,如達此項目標則山西全省,暨迤北國境自必胥陷敵手。日本必先設法不戰以達到此項目的,明知其實力可靠,所以必須按六月間所提出之要求陸續提出。法肯豪森表示,日本推測中國一昧退讓,自然無須冒險,而野心益發擴大,日本便可坐享他們的侵略成果。

法肯豪森鼓勵蔣介石勇敢抗日

法肯豪森勸告蔣介石,一個國家的民意,正是國家形成抵抗意志的根本,如果民意有抗敵的意志,身為領袖的人卻沒有抵抗的意志,那麼人民也不肯挺身抵抗敵人。然而,一個國家的抵抗意志,必須具備有實力的軍事準備,才有強固之基礎。法肯豪森指出,過去中國陸軍的裝備,固然不足以承擔現代化戰爭,但中國未嘗不可採取持久戰的策略,去抵抗日本侵略,迫使日本的侵略必須先付出沉重的代價。所以,當務之急最迫切的便是成立極端新式的國防軍。如果中國具備了各種有利條件,則日本如果提出各種無理要求,除了拿出強力兵力,冒著戰爭的風險,不能得到他們所要的東西。

法肯豪森仍與薩克特持同樣的戰略見解,向蔣介石強調華北在抗倭戰爭中的重要性。法肯豪森在這項計畫書中說,一旦中日之間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華北將直接受威脅,若中國不戰而放棄河北,則長江北岸的南北兩條縱貫幹線,及唯一的橫貫幹線,極其重要的隴海鐵路,及其沿線的大城市洛陽、鞏縣、開封等地,即陷於戰爭的最前沿地帶。

從海上,日本可以經由海州、上海及乍浦三個地方進攻。法肯豪森與蔣介石英雄所見略同的,則是對長江兩大重心的關注。法肯豪森認為,對海上正面有重大意義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長江。敵寇如果能控制這個全中國最重要的中心點,一直到武漢一帶,則中國的國防力量已經失去一個最重要的根據地,中國內地將被敵人一切為二。

法肯豪森亦警告蔣介石,如果要朝內地撤退,作持久之抵抗,則四川省之工業化必須早作準備,否則等到沿海相繼淪陷之時,將後悔莫及。法肯豪森說,我提出一種想像:我們首先將主要的抵抗線退後到平漢鐵路沿線,所有海岸地區只留下局部的抵抗部隊,我們僅只固守南京和南昌,這時,我們這種戰鬥方式將足以使得沿海諸省迅速淪陷,國外的運輸線全部斷絕了,沿海最重要的城市與工廠也相繼失去,陸軍所需的軍用物資全部用盡,沒有大宗物資的接濟來源,如果四川又不能設法將之工業化,那麼我們絕無戰勝之希望,中國也只有滅亡一途。

法肯豪森告誡蔣介石 九國公約不可靠

法肯豪森亦提醒蔣介石,華盛頓九國公約實際上已成廢紙,外國力量不足恃,除非中國自己積極奮起自衛,極盡中國之一切力量保全國土,為保全國土而奮鬥,否則他國不可能來救中國,中國也只有全力自衛一途,外援才有可能有稍許希望。

這份在1935年提出的戰略計畫書,充分體現了法肯豪森的真知灼見,它的基本構想亦成為19377月抗戰爆發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正面抗敵的主要戰略方針。法肯豪森建議我國兵力之部署:依據民國24年(1935年)我軍所有主力的情況,建議將之集中於南京西部地方,應該抽調部份兵力分駐各區,使之足以能應付作戰之用。建議我軍採取戰略守勢,而且在內線區域。法肯豪森認為我軍的主要威脅來自東方和北方,顧慮交通線,凡我作戰所用部隊應集中於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區內,由這些區域,可以速向各方集中。北方則須掩護隴海暨沿路有關生存之設備,建議最初抵抗線務必向北推進,以滄縣、保定之線作絕對防禦。為保全通山西方面主要交通,不使於初戰時便告失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必要手段。黃河沿岸是最後戰線,我軍宜作有計畫之泛濫以增強我軍之防禦力量。(按法肯豪森所謂「宜作有計畫之泛濫」,即發生於抗戰初期,193869號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此證決堤事件之原始提議人是法肯豪森,目的則為了遲滯倭寇的進攻速率,但也釀成河南、安徽和江蘇三省近五百萬人遭災死傷或無家可歸的不幸事件。)

法肯豪森同時建議蔣介石,東部防禦工事首先應封鎖長江,江防工作宜封鎖江陰,陸防則須利用各個地方的地險與天然防禦之地形,推進至上海地區。其次是警衛南京。山東則使用局部兵力防守,徐州設置預備隊,海州應該暫設防禦。

(待續)

本系列轉載自王丰著《蔣介石在淞滬戰場:從忍辱到復仇》一書,已獲作者授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