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寶/翻轉教育協會特約研究員
根據外電報導,8月1日美國與數個西方盟國向俄羅斯進行自冷戰以來最大、最複雜的換囚計畫。根據此次的換囚計畫,俄羅斯釋放了16人以換取8名俄國人獲釋。美國總統拜登表示,要特別感謝德國、波蘭、斯洛維尼亞、挪威和土耳其,促成這次歷史性的換囚行動。
無獨有偶的,發生在今年2月14日的金門近海快艇翻覆事故(簡稱「0214金門事件」),也在上週7月30日順利達成協議圓滿落幕。因快艇翻覆而死亡的大陸船員,終於得以回到家鄉入土為安,我國則由企業捐贈各150萬人民幣慰問金,給2位罹難者的家屬,事件到此落幕。
美俄換囚及0214金門事件都是圓滿的談判案例
這兩起看似互不相干的新聞事件,其實背後透漏出來的是,國際關係中常見的「人道救援」談判事件。根據外電的報導,此次的換囚計畫中的西方人士,包括5名德國人、7名俄國政治犯及4名美國人和綠卡持有者,而俄羅斯則換回了普丁最在意的關鍵人物俄國聯邦安全局(FSB)殺手柯拉希可夫(Vadim Krasikov)及其他7名人士。拜登在宣布放棄角逐下任美國總統後,就急於促成此事,代表拜登不僅想在卸任前,完成一些「未完成的事情」(unfinished business),同時我們也可以合理推斷,拜登想透過「人道救援」來為自己的留下一點歷史定位(legacy)。
就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俄烏戰爭仍陷入僵局,中東的局勢亦未降溫,拜登大可以以美國是世界強國之姿,繼續與俄羅斯及中東各國周旋。但拜登出於人道主義,合理計算出「換囚」對於他己身跟國家會帶來什麼好處;因此,經過複雜的政治協商與談判,最終促成了這個自冷戰以來,俄羅斯與西方最大換囚行動,這是在外交談判中,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談判的困難點在於,有經驗的談判者會設定好己方的談判策略,並模擬對方的談判策略後,才開始與對方談判。但對方的談判者亦會做好相對應的準備,因此談判的每一個階段,先從「一步對一步」(move to move),等「步子踩穩後」,才進行到「計畫的推出」來應對對方的反計畫(proposal to counter proposal)。而談判的過程就是在這幾個步驟上,不斷地循環、重新開始,直到雙方都獲得滿意的「結果」(interests),談判協議方能達成。否則就是不斷重複上方的談判步驟甚至原地打轉,當然,大多數的情況下,談判都不易成功或陷入僵局(adjourned),最後談判亦可能會被中止(terminated)。
根據外媒體的報導,此次俄羅斯與西方的換囚行動,至少經過十八個月的談判過程,而我國的「0214金門事件」也歷時五個多月的談判過程才圓滿落幕,這些事件的談判得以成功,讓我們看見了「談判的成功」為紊亂的國際局勢帶來一絲絲曙光。此事何以解讀?
一、外交談判仍有其可行性。在目前的幾場戰爭中,雖然對峙的雙方仍然沒有達成協議,期望讓戰爭平息,但「非政治性的」或「人道救援」的利益交換,仍會被拿到談判桌上當作給彼此好處的談判籌碼(bargaining chips)。這使得在未來的國際關係上,非政治性的議題,仍有可能採取「人道主義」的方式解決,而非所有的事件都採取政治性的判讀,讓雙方敵意螺旋上升。
二、談判成功會被視為是國家領導人個人的政績。即使敵對雙方是尚未處於戰爭的狀態,但至少雙方是不友善的、敵意的(例如:美俄雙方或目前的兩岸關係),雙方的領導人仍會就「己身的利益」去思考兩國之間「還能做什麼」?例如拜登可能想在卸任前,達成他自己對於保護美國公民人身安全的承諾;普丁則有可能是對FSB人員表達了「他不會放棄他們」(we don’t abandon our own ‘своих не бросаем’)的承諾。
人道救援主義的普世價值是談判雙方願讓步的主因
以我國的「0214金門事件」為例,對岸硬是從要我國「道歉、賠償、咎責」,把事件試圖上升到是兩岸之間的「政治事件」,到最後大陸同意將此案視為意外,願意退讓;我國亦從堅持要等刑事調查出爐後,才願意針對此事談判,到現在願意先擱置刑事調查,讓罹難者遺體能先送回國入土為安。此事件背後的推手,絕對是雙方「高層」已達成某重共識,最後讓事件的談判當事者,可以按照已談定的結果簽署共識協議。
雖然目前尚未有媒體公佈,賴清德在0214金門事件落幕後的民調是否有所變化,但根據各方對於賴政府與對岸達成協議的舉措,多是給予正面的評價,並認為這是賴在其上任後,針對兩岸關係所遞出的第一根橄欖枝。當然究竟此次的談判過程,是否會成為賴清德520就職後在兩岸問題上在的「新範式」(new paradigm)?此即非政治性的議題回歸非政治性的管道來解決,仍然有待觀察,但對於緊張已久的兩岸關係,這何嘗又不是人道救援主義所帶來的一絲絲曙光? 俄烏、以哈及兩岸之間,如果都以人道主義為普世價值,未嘗不是對區域衝突的和平、穩定,一道和煦的陽光!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