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選舉與台海戰略推演研討會】美國印太戰略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編按:梅花新聞網與上海台研所共同舉辦「美國選舉與台海戰略推演」研討會,18日在上海舉行。本文為代表台方的論文之一,論文全文公布供讀者參考。】                                    

李明/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兼任教授

一、印太戰略的本質

「印太(Indo-Pacific)」詞語一般為美國用以涵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可以理解為將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基礎建設、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等層面聯繫起來,將亞太地區向西擴展,也涵蓋南亞國家,以廣大的幅員、眾多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軍事力量、以因應「中國崛起(China Rise)」。

2022年2月,美國白宮在澳洲舉行的一場「四方安全對話(Quad)」當中,公布了拜登任內第一份《印太戰略報告》,列出「十大印太地區行動計畫」,其中包括:主導印太的經濟構架、提升威懾力、加強東盟的團結、支持印度的持續崛起與區域領導地位、夯實Quad、擴大與日韓合作等。

《報告》內文提到「美國的目標不是改變中國,而是塑造中國所處的戰略環境」,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拜登不希望從根本改變中國的體制,而是希望與中國共存。」雖然如此,一般相信美國和盟國致力的印太戰略目標依然是針對北京。

與特朗普任內的印太戰略相比,拜登的這份報告更多的是「針對中國」。報告明確指出,印太地區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挑戰。美國認為,中國正在結合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尋求在印太地區佔有勢力範圍,企圖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大國。

正是從特朗普執政的2018年起,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軍事、科技等多方面的矛盾加深,兩國關係跌進冰封期。拜登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但傾向於「聯合盟友以抗衡中國」。

關於台灣議題,拜登將其放在更廣泛的地區穩定問題上闡述,不過看來並未突破對台「戰略模糊」原則。《報告》稱:「我們還將與該區域內外的夥伴合作,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包括支持台灣的自衛能力,以確保台灣的未來能夠符合台灣人民的意願和最佳利益,並在和平的環境中決定。」《報告》又稱,美國未來的做法仍將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原則,重申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承諾。但美國並未明確表明北京一旦動武,美國是否將協防台灣。

因為施行印太戰略,美國必須涵蓋的防衛範圍加大,多年施行超過半世紀的太平洋司令部也被擴張稱為「印太司令部」,下轄人數多達近38萬人、佔美國現役軍人總數的20%,主掌地球表面積52% 的軍事行動。美國在拜登主政的近4年裡,聯合日本南韓﹑東盟國家和印度等國進行對中國的戰略包圍,遭遇北京的堅決抵制,過去曾在朝鮮半島、東海、台海、南海等地與中國大陸軍力針鋒相對。

2024年5月30日,新任的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宣稱中國在賴清德剛上任後即舉行軍演,是「中國為控制台灣而進行的施壓活動的一部分。」帕帕羅說,美國「一直在與推動和盟友及夥伴的綜合威懾力」,他讚揚美日合作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聯盟」。日本將在明(2025)年3月底前在自衛隊內部成立「聯合作戰司令部」,作為與美國合作的協調機構。至於南中國海,帕帕羅也說,中國「多次侵擾菲律賓船隻」,美國正在監測情勢,將隨時準備援助菲律賓;且荷蘭、義大利、德國等將以派遣船隻的方式,加強在南中國海的威懾力量。

二、美國下屆總統與印太戰略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競爭激烈至於白熱化程度,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或譯哈里斯)(Kamala Harris)與前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捉對廝殺勝負難料。距離投票日11月5日已不到一個月,選舉結果將牽動全球的神經。為爭取勝選,賀錦麗和特朗普被發現各自政策觀點前後不同、甚至大幅轉變,遭到對手和民眾抨擊為「缺乏原則」。除了墮胎、槍枝管制、社會安全保障和健保外,非法移民管制方面、雙方也各自矛盾,選民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關於俄烏戰爭議題,賀錦麗堅定支持烏克蘭抗俄、認為美國應該繼續援烏、以增強烏克蘭的談判地位;特朗普則對軍援烏克蘭提出質疑,並多次表明第二任的首要任務是儘快終結俄烏戰爭。關於加薩衝突,賀錦麗抨擊以色列軍事行動造成平民傷亡,但不支持對以色列施行武器禁運;特朗普支持以色列殲滅哈瑪斯,但他將「盡力達成中東和平」。

關於「台海議題」,賀錦麗的民主黨新版黨綱恢復4年前刪除的「一中政策」,在對台政策當中首度納入6項保證;特朗普對保衛台灣態度冷漠,認為台灣應向美國付保護費,近日還稱台灣需增加軍費開支達GDP的10%。關於貿易關稅,賀錦麗不贊成對進口商品全面徵收關稅,但支持針對特定商品課稅,例如中國鋼鐵和鋁;特朗普則奉行保護主義,主張對所有美國進口產品徵收10% 關稅、對中國商品課徵至少60% 關稅。

賀錦麗和特朗普在10月2日的綜合民調,顯示她以49.4% 領先特朗普的 47.2%,搖擺州民調顯示賀錦麗在密西根州、威斯康辛州、和內華達州、喬治亞州領先;但特朗普在亞利桑那州、北卡保持優勢,兩人現在賓州打平,勝負難料。選舉人票則以賀錦麗的225票、對特朗普的219票,搖擺州選舉人票多達94張。

倘若特朗普再次當選,料將繼續過去4年重大政策,他的個人特質使他受到相當多美國人的憂慮,特別是外交政策更將強悍、難受盟國歡迎。因為是商人出身,特朗普的政策是「美國優先、美國利益至上」,他不講正義、道德和原則。過去特朗普曾被冠上三個形容詞(unprecedented, unpredictable, unreliable),形象爭議,賀錦麗較受期待;倘若她當選,其政策會與拜登總統有較多延續性和穩定性,特別是符合印太地區較多盟國歡迎。

三、印太戰略和兩岸關係

美國施行印太戰略的成效並不如美國預期,蓋美國意圖孤立並圍堵中國,但經濟和軍事實力已大不如前,特別是與中國的距離被明顯拉近,北京在許多領域已與美國並駕齊驅、甚是超過美國。美國亦無力管控它的各個盟友,要求必須作為馬前卒、與中國極力對抗,他們各自有國內的問題和自己的需求、不願和美國的抗中反中戰略亦步亦趨、甚至懷疑跟美國走,會否為自己招來中國的反制、或者失去在中國的經濟利益、甚至在緊要關頭遭受美國拋棄或出賣。

無論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如何,以美國朝野目前的政治氣氛而言,要美國更動現有對北京的警覺並非易事,對賀錦麗和特朗普來說,印太戰略的內容或許多有不同,但它依然是美國的中國政策主軸。只是美國尤其仰賴印太地區盟國的合作,而這樣的合作都不比以往任何時期來得容易、更非保證廉價。

印太地區至今仍是國際危機普遍存在之地,從北太平洋的俄國日本交惡起始,延續中國日本的民族仇恨至今未解,兩韓的軍事對立、以及兩岸的關係低迷、中菲南海衝突,均涉及中國的外交與軍事行為。中俄在北太平洋近年聯手軍演對日本施加壓力,2024年9月,中俄再度進行聯合軍演,給予日本極大的精神刺激。

朝鮮半島情勢近年越發緊張,南北韓民族感情蕩然無存、彼此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尹錫悅總統2023年發表南韓版《印太戰略報告》,完全站在美國立場。尹錫悅改善了日韓關係,但兩韓過去的和解氣氛煙消雲散。拜登總統在2023年4月曾促成與尹錫悅的領袖峰會,「華盛頓宣言」表明提供南韓「核子傘」保護;2023年8月拜登再度邀集尹錫悅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大衛營」峰會三國領導人誓言提升彼此軍事合作,構建類似三國同盟的實質軍事關係。美國潛艦此後屢次訪問南韓,美韓軍演頻繁,北韓也恫嚇不斷。美國深感倘在其他地方,如台海、南海同時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將難以應變的窘境。

2024年6月以來,中菲海上衝突更加嚴重。美濟礁、仁愛礁、仙賓礁均成衝突的焦點,已然距危機失控不遠。仁愛礁和仙賓礁衝突尤其嚴重。今年4月菲國派遣海警船9701號前往仙賓礁海域滯留,7月初菲國派3艘海警船對9701艦接駁人員物資,中國海警表示全程跟監管控。8月19日,中國方面指控菲律賓兩艘海警船在仙賓礁附近海域衝撞中國海警船,雙方船隻碰撞互有傷害。8月27日,南海緊張局勢因菲中公務船接連碰撞而升高,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甚至說,美國艦船可護送菲律賓船隻在南海「執行補給任務」。繼25日的第二次,8月31日,菲律賓海警9701號船與中方的5205艦再度發生擦碰。這是短短半個月出現的第三次撞船事件。

就在關鍵時刻,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9月9日發表題為「堅決擁護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嚴肅性」文章,指責菲國強闖仙賓礁海域、企圖向在仙賓礁等地滯留的菲國海警船施行補給,謀求長期存在。文章也稱中菲關係站在十字路口,面臨何去何從的問題,提醒菲國「衝突對抗沒有出路、對話協商才是正道」。最後菲國終於軟化,9月14日9701號船撤離仙賓礁。

就在10月初,大陸公務船在與越南漁船在西沙群島又爆發衝突,雙方各有人員受傷。雙方各執一詞,但相信是越南漁民非法捕魚,但南海形勢更加複雜。

至於日本,岸田文雄因故辭去首相一職,在他卸任前,曾命日本護衛艦「漣」,於9月25日通過台海,象徵支持美國所提「台灣為國際水域,並維護航行自由」,與澳洲、紐西蘭軍艦同行至南海參加軍演,日艦首次通過台海引起北京抗議,

新任首相石破茂在10月1日提出「亞洲版北約」的想法,認為應該將美國納入這個集體自衛體系,而日本則須藉由承擔和美國互相防衛的義務、與美國「維持平等關係」、成為「正常國家」。由於石破茂曾為日本防相,此論一出,也引起北京的不快;所幸美國對於石破茂的提議並不熱中,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便認為此想法「過於草率」。

石破茂在競選首相期間,曾在8月訪問台灣和賴清德見面。在台期間,石破茂曾引用當時岸田文雄所謂「今日烏克蘭可能是明日東亞」,引伸「台灣有事及日本有事」。石破茂是親中、或親台?人言言殊。但他的言行可能鼓舞民進黨政府,採取和北京針鋒相對態度,後來影響、尚待觀察。

四、兩岸關係的國際連結

過去蔡英文執政8年,兩岸關係進一步倒退惡化,尤其蔡英文主張「兩岸互不隸屬」的陳述,係進一步推動「法理台獨」的大動作。在其任內,蔡英文以拉抬族群對立的方式,肆行政治分化與社會割裂,「去中國化」的行為不勝枚舉。特別是2020年以「支持香港反送中」訴求贏得連任,造成台灣朝野對立、價值崩潰、民生凋敝、兩岸關係亦岌岌可危。蔡英文「反中抗中」政策的高潮,正是2022年8月邀請當時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共軍即在台灣六處海域進行聯合軍演合圍台灣;之後中共機艦飛越海峽中線與繞島威懾行動不斷。及至賴清德在大選獲勝,繼續擁抱深綠群眾,進一步走向台獨。他以少數總統和少數國會,恣意批鬥在野陣營,而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則採焦土抗戰方式,政府總預算案至今仍在立法院無法過關,台灣政壇繼續動盪,殆可預見。

美國行政部門顧及與北京的互動,對台灣積極支持的聲音基本在國會。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最近又多了一項,美國眾議院9月9日通過《台灣衝突嚇阻法案》,以揭露並凍結中國高層領導人在全球資產,及切斷他們及家人使用美國金融體系的權利等措施,來「遏止中國侵略台灣」。美國眾議院「中國週」9月12日落幕,除前所通過的《台灣衝突嚇阻法案》外,尚包含支持台灣全面參與世衛、強化與台灣及南太島國合作等涉及台灣的法案。外交部長林佳龍表示,已注意到美國眾議院通過多項「友台法案」,也針對中國威權擴張通過很多反制的法案、「外交部表示歡迎,台灣也將與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密切聯繫」。綠營立委陳冠廷的態度大約可代表民進黨政府的想法:「我們對此是很喜聞樂見的。」

賴清德也似乎感受來自對岸的軍事壓力日增,他宣布在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和「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但在野黨普遍質疑恐侵犯行政權、疊床架屋。其中「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10月初首次會議,提出預計將培訓40萬名「可靠民力」,以支援軍事行動,達到社會防衛韌性的目標,引發在野黨質疑是要執行「全民皆兵」,也被認為對台灣安全和兩岸和平毫無助益。

民進黨政府仍然將台灣安全的希望置於美國善意之上、另一批綠營人士則相信所謂「台灣有事日本有事」說法,他們不知美國的政客並無誠信、而日本更是蛇鼠兩端。台灣政客動輒運用民粹,嘴說「抗中保台」,實則毫無作為,只讓兩岸和解和平的機遇流失。台灣政治人物放言高論,常以踩北京紅線為僥倖樂事,殊不知過去多次危機雖然勉強度過,卻難保兵凶戰危不會淹沒他們和千萬民眾。

美國知名的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今年9月底接受中國大陸國際傳播自媒體「底浪Wave」訪問時說,美中在管控南海、東海、台灣等分歧上,有相同的根本利益,對雙方而言,阻止爆發戰爭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他指出,美國不會坐視中國大陸統一台灣、但也將盡其所能確保台灣不會在形式上宣佈獨立。只要台灣不公開宣佈獨立,近期內在台海爆發熱戰可能性不大,但美中均無意認輸。米爾斯海默也預期,烏克蘭很難撐過2025年,今年底到明年初戰爭即會結束,烏克蘭將成為一個「功能失調、丟失大片領土的殘存政權」。

米爾斯海默對美中關係看法相當獨到,但也說明兩岸關係敵對難解,大陸方面宜維持耐心、採行和平方式以爭取台灣民心的認同,而非以強大對弱小之姿,引發台灣人不安、以免給予民進黨可消費的口實。再者,一旦烏克蘭承認領土割裂,俄烏戰爭即可結束,正如同2021年8月拜登政府決定自阿富汗撤軍一樣,美國勢將注意力自烏克蘭轉移至印太區域,美中雙方因台灣議題會否再生衝突值得觀察。9月26日,中國大陸自海南島發射了的DF-31洲際彈道飛彈,經過至少12,000公里飛行、落在夏威夷附近海面,不知美國、日本、和台灣感受到這個強烈的訊息沒有?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