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選舉與台海戰略推演研討會】美國對台軍售 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編按:梅花新聞網與上海台研所共同舉辦「美國選舉與台海戰略推演」研討會,10月18日在上海舉行。本文為代表台方的論文之一,論文全文公布供讀者參考。】

劉佩怡/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主任

一、維持均衡還是維持霸權?

美國對台軍售基本上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雙方成為一種軍事聯盟關係,因此這個階段的軍售,是屬一種對同盟的軍事援助。第二個階段是自美國與北京於1979年建交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終止,雙方不再存在軍事聯盟關係;而美國國會則通過「臺灣關係法」,並依此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就此而論,美國對台軍售被認為是為達到亞太地區及兩岸關係的軍事均衡,所實施的一種政治手段。

但自1987年台灣解嚴後,開放兩岸探親,兩岸關係進一步和緩,民間交流逐漸恢復,而美國對台軍售卻仍持續增加。其原因有三:

第一,台灣對「安全」的危機感。安全感建立在軍事防禦上,當兩岸軍力開始傾斜,甚至出現軍力不對稱時,台灣的危機感上升。

第二,美國軍工複合體產業的對台銷售。美國軍工產業與美國國防部、國會形成軍事武器的產銷結構,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武器供應商。而作為全球霸權的美國對盟邦或有軍需國家的武器銷售,往往具有權威性的影響力;這同時也源自盟邦對美國的依賴。

第三,美國於亞太地區的持續霸權。美國在冷戰時期為圍堵共產主義,設置西太平洋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的戰略防線,在此戰略防線上的國家也無可避免地成為美國武器的銷售國。這個現象理應基於冷戰的結束而結束,但事實不然;因為美國並未因冷戰結束而撤退此地區,反而企圖更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尤其在阿富汗撤軍後,美軍移防亞太地區有了更大的空間。

就此而論,台灣在美國對台軍售議題上不是主角,從因果關係上來看,中美競爭是因,對台軍售是果。亦即,在中美競爭下,美國為維持在亞太地區的霸權,以美日、美韓、美菲、美台等雙邊與AUKUS等多邊關係,建立起對中國的防線,從而對盟邦提出軍售的要求。也因此,軍售的項目、數量,乃至金額,並非市場機制,而是由供給方決定。

二、中美競爭的新冷戰格局

中美關係的改變,並非從川普才開始,自從冷戰結束後,美國便在尋找潛在敵人。

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中政策有兩條軸線,一是維持經貿往來。當時美國國內人力成本上升,產業外移,而中國大陸恰可提供廉價的勞動力,因此,與中國大陸合作既受益於成本的降低,又符合美國推動中國大陸參與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二是維持戰略優勢。小布希上台後便有意將中國從戰略夥伴者改變為戰略競爭者,重要的影響因素便是2000年的南海EP-3偵察機撞機事件。

雖然EP-3的機組人員最終順利返回美國,但小布希卻在之後的媒體訪問中,改變了過去對於台灣發生軍事衝突時的「戰略性模糊」立場,朝向「戰略性清晰」轉彎。

然而,隨之而來的911事件,又再度影響了小布希的戰略思考,反恐成為美國首要的戰略與外交考量。在此戰略思維下,美國採取尋求大國對於反恐行動的支持和合作。在亞洲方面,美國需要中國加入反恐行列,特別需要中國協助斡旋北韓的核武問題。於是方有2003年美中朝三方會談與中俄朝美日韓六方會談,並於2005年、2007年簽署了共同聲明。

而近期美中的齟齬,便是在反恐任務逐漸結束後開始。歐巴馬與川普啟動了亞太再平衡政策與印太戰略,但直到2021年拜登結束「自由哨兵行動」,自阿富汗撤軍後,美國印太戰略才獲得落實。不過,此時的解放軍已然強化了「反介入與區域拒止」(A2/AD)作戰能力。

目前解放軍A2/AD的三道防線,即大陸沿海線、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使用的戰略武器主要包括:東風21D/26與鷹擊21反艦彈道飛彈,S300/ S400與紅旗22防空飛彈,以及紅旗26/19與動能三飛彈防禦系統,其目地在迫使敵人離開或不敢進入某特定戰場。而最終擬於2049年到達太平洋第三島鏈,此即中國的「藍海戰略」規劃。今年9月25日解放軍向太平洋海域發射一枚搭載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最終落在夏威夷南方國際海域,即表示中國有越洋打擊核心目標的能力。

而針對中國的崛起,美國參與QUAD,架構了AUKUS、Five EYEs等多層包圍網。就此而論,美國仍停留在舊冷戰思維,企圖以集團對立、制裁、封鎖、圍堵方式圍困目標,俄羅斯乃為範例。

三、依賴美國的後果

因此,依賴美國最終將出現幾種結果:

第一,成為軍工複合體的銷售對象。成為美國盟邦,也將必然成為美國軍工複合體產業銷售環節的一部分。美國以安全為由,要求盟邦提高國防預算比例,再將之納入美國軍工產銷體系。名為維護其安全,實則維護美國的軍工產業利益。

第二,淪為戰場。美國將俄、中視為競爭對象,但若與俄、中發生戰爭,將不可避免地可能出現世界大戰。為避免美國直接參戰,最廉價的方式便是掀起「代理人戰爭」,一方面降低美國的可能軍損,另一方面藉以拖垮俄、中。依賴美國恐將成為美國的棋子、工具,甚至是馬前卒。

第三,成為世界體系邊陲或半邊陲的存在。美國作為核心國家,控制集團成員為其服務;為避免衝擊其利益,核心國家亦不允許其他集團成員成為核心國家。最終,集團成員永遠為邊陲或半邊陲的附庸國家。

近年美國要求盟邦分攤軍費、增加國防預算的GDP比例,這項政策意味著美國全球霸權力量的下滑。而就目前美國的政黨政治生態來看,不論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這項政策極可能持續推動,如果進而出現集團成員對美國的不信任,這或許將會是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崩解的開始。若此,軍售議題便不應再以舊冷戰格局思考,而應該上談判桌尋求和解之道。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