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澄正書院主任
近日針對美國總統川普勝選評論,不少論者以為對台灣恐是一場「惡夢」危險徵兆,未來美對陸嚇阻結果受衝擊,局勢恐將有利於陸,向陸傾斜是利大於弊。反論則認為,川普視陸為修正主義國家、戰略競爭對手國,會儘速終結俄烏戰爭轉向關注中國;重啟美中貿易戰、聯俄制中及實施印太戰略;但因強調雙邊關係而非國際多邊組織框架,給予陸介入全球治理空間,對陸也是充滿挑戰及機遇。
如此涇渭分明、大相逕庭、截然對立論述,凸顯川普重掌政權,這對兩岸及台影響衝擊皆是充滿機遇及挑戰,猶如一把雙面刃。川普當選提供區域及全球政經秩序再轉型及調整機會,尤其是一旦俄烏戰爭或調停中止,美國可能會優先以戰略競爭甚至圍堵的方式,應對中國。
選前一般預估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將會延續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中國政策。檢視拜登主政下,台美實質關係或有所提升,看似十方友台;但美為尋求陸在諸多國際議題及全球治理支持,不斷重申一中政策及不支持台獨。除通過友台法案如台灣政策法等,對台軍購相對支持外,然交貨時間難以正常化,其餘支持明顯不足。
無論是針對圍堵中國所建構印太戰略及印太經濟框架經濟(IPEF)及四方安全對話(QUAD)、環太平洋軍事演習,皆未邀請台灣參加。即使台允許美國萊豬進口,也無法與美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及自由貿易協定(FTA)也付之闕如,所謂支持台灣參與國際性組織、否定聯合國2758決議,皆淪為口惠實不至,口頭說支持台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然實際上卻無相關提案。如此狀況,在川普主政下將更為顯化。
川普的企業家及商人思維,使其兩岸政策更具不確定性、可預期性及交易性,不太可能偏好提供美國資源來支持台灣進行主權伸張。川普對台曾提出諸多不友善言論,這使台對其當選存有警戒心態。包括指責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要求台灣「支付保護費」,或其國安幕僚所言「極度輕視台灣,稱台灣僅如『筆尖大小』。」對照拜登總統高度肯定民主台灣的言論,川普從未對台發表過高肯定說法,對台議題存在政治交易論特性高於民主價值論。
同時,川普較不尊重國際結盟體系,不會運用國際多邊組織框架來制約中國,這對中國有利,但卻會令民主盟友不信任美國。川普對國際組織態度,宣稱退出巴黎氣候公約、蒙特婁議定書及聯合國人權組織附屬機構、世界衛生組織,更不願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這不利於台灣拓展國際空間。
賴清德總統主政前曾倡議「務實台獨」、「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事實上是主權獨立國家」、「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主政後曾一再重申兩岸互不隸屬論,中華民國存在113年論、落地生根論75年、祖國論;又陸委會官員打擦邊球,界定兩岸兩區兩國,外界評價似有從修正台獨主義路線向中華民國靠攏。然大陸批評其就職演說及國慶致辭所提互不隸屬論及祖國論,可謂是台獨自白書及新兩國論倡議。
這樣國家定位及兩岸論述,恐有將兩岸紛爭,從較低政治敏感度之「制度競賽」,上升拉至高政治敏感度之「統獨選擇」;從「民主與獨裁」之選擇,轉向「戰爭與和平」。然賴總統既往對兩岸關係主張,也曾倡議親中愛台、德國統一是真正統一論及高唱「和平保台」路線,這讓其備受質疑台獨論述與路線,也有越來越往中間路線靠攏可能性。若能從中加以論述及概念內涵不斷充實豐富及完善,即能撒下兩岸和平種子及遞出善意橄欖枝。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