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重掌白宮後,其高關稅政策迅速點燃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對中國大陸部分商品徵收高達245%的關稅,以及對其他國家普遍徵收10%的基準關稅,顯示川普試圖透過保護主義重塑美國經濟格局。這一政策不僅衝擊中美雙邊貿易,更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深遠影響。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面臨出口萎縮、內需挑戰與地緣政治壓力的多重考驗。如何在這場前景不明的貿易戰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平衡,成為中國大陸亟需解決的難題。本文將從川普關稅政策的動機、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以及可能的應對策略三個面向,探討中國大陸如何在危機中尋求突圍。
川普關稅政策的動機與背景
美國對中國大陸商品徵收的高關稅,背後是川普「美國優先」的經濟理念。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川普於2025年4月9日宣布對中國大陸商品加徵84%關稅,使總稅率達到104%,並於4月16日進一步提升至145%(部分商品面臨最高245%的關稅),以遏制貿易逆差與毒品流入。 川普認為,美國2024年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高達2950億美元,約佔美國經濟規模的1%,必須透過關稅縮減進口以保護國內產業。 此外,關稅政策也與國家安全掛鉤,特別針對中國大陸涉嫌供應芬太尼等毒品的問題施壓。
關稅不僅是經濟工具,更是地緣政治的武器。川普試圖透過高關稅迫使中國大陸在技術轉讓與智慧財產權保護等議題上妥協。日生基礎研究所指出,美國對中國大陸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已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2024年全球晶片貿易額下降7.5%。川普的關稅政策進一步加劇中美科技對抗,促使中國大陸加速技術自主化進程。然而,這一策略也引發全球市場波動。2025年4月9日,川普宣布對75個未實施報復性關稅的國家暫緩90天實施關稅,僅徵收10%對等關稅,緩解了市場對全面貿易戰的擔憂,帶動道瓊指數當日上漲7.87%,收報40,608.45點。這一反彈反映了市場對美國強硬立場與暫緩措施的複雜情緒,但不改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的長期不確定性。
關稅對中國大陸經濟的衝擊
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國,對美貿易高度依賴。2024年,中國大陸對美出口額達4400億美元,佔總出口的16.5%。 若125%的關稅全面實施,根據三浦𧙗介的模擬分析,中國大陸對美出口可能銳減50%,直接影響GDP成長率約1個百分點。 電子產品、機械設備等高附加值產業首當其衝,廣州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參展商已表示,關稅衝擊令出口商措手不及。
高關稅不僅影響出口,也對內需市場構成壓力。為規避關稅,部分企業可能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但此舉需數年時間且成本高昂。同時,美國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可能推高中國大陸進口原材料成本,加劇通膨壓力。2024年,中國大陸CPI年增率為2.1%,關稅可能使通膨進一步攀升,侵蝕消費者購買力。 此外,全球供應鏈的「去中國大陸化」趨勢加劇,2024年已有12%的在華外資企業計劃轉移產能至越南、印度等地,進一步威脅就業穩定。
中國大陸的應對策略
為減輕對美出口依賴,中國大陸積極擴大內需市場。2024年,政府推出1.5兆人民幣的消費刺激計劃,涵蓋新能源汽車與家電補貼,預計2025年零售銷售成長率可達6.5%。 然而,居民高儲蓄傾向與房地產市場低迷限制了內需擴張的效果,短期內難以完全抵消出口損失。同時,中國大陸加速多元化貿易夥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在2024年成長8.2%,東盟市場也成為出口新亮點。
在技術層面,中國大陸持續推進「中國製造2025」計劃。2024年,人工智慧與5G技術研發投入成長15%,半導體自給率提升至25%。 然而,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關稅壓力可能延緩產業升級進程。外交方面,中國大陸採取強硬姿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於2025年4月11日宣布對美國商品加徵125%關稅,並表示若美方繼續加稅將「奉陪到底」。 X平台上的討論顯示,美籍華人經濟學家魏尚進(Shang-Jin Wei)建議以零關稅換取美國放寬限制,但川普的強硬態度使談判前景不明。
川普的125%關稅政策為中國大陸經濟帶來嚴峻挑戰,但也成為結構性改革的催化劑。透過內需擴張、貿易多元化與技術自主,中國大陸試圖在貿易戰中尋求突圍。然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緊張意味著這條路充滿挑戰。三浦𧙗介預測,2025年中國大陸GDP成長率可能因關稅下修至4.5%,但長期改革成效將決定其全球競爭力。 面對這場關稅狂潮,中國大陸需在短期穩定與長期發展間找到平衡,以智慧與韌性迎接未來。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