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屏東的核三廠2號機本月17日除役,台灣正式進入無核時代,產業界對未來供電穩定性及核電重啟的可能性,表達高度關注。總統賴清德在20日執政周年記者會中,首次針對核電延續運作或重啟提出「兩項必須及三項原則」。
賴清德說,隨著《核管法》修法通過,處理核電廠相關議題時要有兩個必須,第一是核安會必須根據法律制定子法,即安全審查程序相關規定,第二是台電必須依照核安會所定的規範,執行自主安全檢查,並評估重啟的安全條件、時間表及成本效益。
至於三項原則,賴清德強調,政府將基於「核安無虞、核廢料處理有道、及達成社會共識」原則,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地緣政治威脅及國際經貿重組等多重挑戰,並將以負責任和審慎的態度處理。
面對媒體詢問政府對新式核能技術的開放態度,是否暗示非核家園政策可能調整,賴清德表示,對於新式核能技術的相關問題目前仍需進一步研究,未來的決策將依情況而定。
針對賴清德談話,台電前核安總稽查、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核工博士王琅琛表示,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賴清德對核三廠延續運作持開放態度,讓人倍感振奮。同時,賴清德也提出三項原則,包括核安全無虞、核廢料可妥善處理以及社會共識。
王琅琛說,台灣使用核能數十年來,實際上從未發生過核安全問題,全球範圍內,台灣在核廢料問題上的討論也並不構成實質困擾。在這背景下,社會對於核電延續運作必然會形成共識。
王琅琛認為,如果賴清德為核三廠延續運作開綠燈,那麼該廠最快三年半後將恢復發電。在這三年半內,核安會和台電將經歷最嚴格的審查和評估,還需購買燃料等準備工作。
回顧過去,台灣核電廠每年發電能力最大可達400億度。在進行延續運作的經濟評估時相關資料顯示,每度電可賺取約2元,總計便能為台電帶來多達800億元收入。可見,台電財務狀況基本上是倚賴核能所帶來的效益。如果核三廠能延續運作,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台電虧損問題。
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表示,賴清德520講話中提到核電是透過問答環節才提及,對兩岸關係卻毫無提及,因一旦談及這兩議題,容易露出破綻。在核能問題上,他說,受到美國壓力。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谷立言近期一直強調三個重點,首先,美國已準備好協助台灣引進小型模組反應堆(SMR);其次,台灣需要探索其他核能選項;最後,美國將協助台灣解決核廢料問題。谷立言的背景是政治學及日文,他表達關於核能的看法,顯然不僅僅是個人觀點,而是反應了美國政府的立場。
何志勇批評,賴清德將核三廠延續運作問題交給社會共識來決定,實際上是一個虛構的議題,因為賴清德自己反對核能,所以並不存在真正的共識。
何志勇舉例,過去美國在許多重要社會議題上,並非都依賴共識決策,如1973年與墮胎相關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中,大法官以6比3比例推翻了先前的裁定;而同婚合憲問題,則是以5比4結果通過。歷史上少數共識決策,如一戰後的國際聯盟,由於其實際效用不彰,最終也導致二戰的爆發。
立院通過核三重啟公投
就在賴清德針對核能發表「兩必須三原則」立場後,立法院會當天處理民眾黨團所提重啟核三公投案,雖綠營質疑為何不將核一、核二也納入,質疑民眾黨在欺負屏東人,不過在藍白合作下,立院最終通過核三重啟公投,交由中選會辦理。
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說,民眾黨團提出重啟核三廠公投主要基於三大核心原則:首先是尊重專業評估結果,其次是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最後落實民主參與。她強調,此次公投並非主張立即重啟核三廠,而是在核能安全評估獲通過的前提下,由全民共同決定是否延役,避免少數人單方決策,與民意脫節。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強調,公投提案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民眾黨立院黨團重申,就算三讀通過,也還要經過公投,且就算公投通過,也還要經安全確認;一切障礙都排除後,若政府還是不願重啟核電,那就是民進黨對不起台灣人民。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主張使用核電;童子賢指出,「以核養綠」公投的通過以及2025年《核管法》修正案獲得認可,充分展示台灣民主社會透過公投和民意代表修法的機制,已明確反應出民眾的共同立場:對於「非核家園」政策的厭倦和否定。
童子賢分析民意轉向原因指出,主要源於民眾對日益上漲的電價、嚴重的空氣汙染、高比例能源碳排放,以及推動綠能過程中引發爭議和地方派系的憂慮。此外,天然氣發電的能源安全脆弱性,以及綠能開發對珍貴土地的佔用等問題,均讓民眾產生了普遍的擔憂。
廢核團體稱「延役不是可行的方案」
而針對立院表決通過核三重啟公投,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發表聲明強調,重啟核電是一個冗長耗時的過程;如果要延長現有核電廠運轉年限,須面對複雜的老化分析和安全審查,這不僅是簡單的行政程序,而是一場漫長的工程與審查馬拉松。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顧過去經驗指出,核一廠2009年提出延役申請,但經過7年後最終還是撤回;日本敦賀核電廠二號機因斷層問題,延役申請經過9年後也遭否決。如今核三廠面臨的風險更大,不僅位於恆春斷層帶,且斷層甚至穿越廠區內。即使公投,對一座已40年壽命的核電廠來說,延長運轉數十年也是困難重重。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強調,到2024年全球核電佔比預計降至9%,為45年來最低水平;同時,全球再生能源新增發電量達8580億度,遠超過核能,其中太陽光電貢獻了4740億度,年增率達到29%。再生能源具有分散、靈活和快速擴張的特性,早已成為應對氣候變遷和供電挑戰的主要力量。
儘管如此,據預估至今年底,全球核能發電量約佔全球總電力的 9.15%,略高於去年的9%,雖說核能相對佔比持續下降,但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今年全球核能發電總量將創下歷史新高,主要是因為法國核電恢復運行、日本多座核電廠重啟,以及中國、印度、南韓和歐洲等地新建核電機組的投入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