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5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宣布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外國學生,此舉不僅震驚學術界,更引發全球關注。此政策由國土安全部部長克莉絲蒂·諾姆(Kristi Noem)主導,聲稱哈佛「助長暴力、反猶太主義及與中國大陸共產黨協調」,因此終止其學生與交流訪問者計畫(SEVP)認證。此舉影響哈佛近6800名外籍生,約佔其2024-2025學年總註冊人數的27.2%。川普政府更警告,其他大學可能面臨類似懲罰,顯示其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全面整頓意圖。
政策背景與動機
川普政府自2025年1月上台以來,積極推行強硬的移民政策,並將矛頭指向高等教育機構。禁止哈佛招收外籍生的決定,是川普對精英大學長期不滿的集中爆發。他指責哈佛等名校助長「反美、馬克思主義及激進左翼意識形態」,並以反猶太主義為由,凍結哈佛約30億美元的聯邦研究經費。此禁令不僅針對哈佛,還被視為對其他大學的警告,特別是那些外籍生比例較高的學校,如哥倫比亞大學外籍生佔2023年總註冊人數的39%。
諾姆在福斯新聞節目《瑪莎·麥卡勒姆的故事》中明確表示,政府正在考慮對其他大學採取類似行動。她強調,大學招收外籍生並非權利,而是特權,特別是這些學生支付的全額學費為大學帶來可觀收入。2023年,全美有43所學生數超過1000人的大學,外籍生比例高於哈佛的27.2%,顯示外籍生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經濟重要性。然而,川普政府將外籍生視為意識形態與安全問題的潛在來源,試圖以此為槓桿,重塑大學的運作模式。
此政策也與川普對中國大陸的強硬態度密切相關。哈佛2022年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學生是其最大的外籍生群體,達1016人。諾姆指控哈佛與中國大陸共產黨「協調」,儘管未提供具體證據,這種說法反映了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學生的長期懷疑。這種針對特定國家的指控,加劇了外籍學生的不安全感,並可能影響美國作為全球教育中心的吸引力。
對哈佛與外籍生的直接影響
哈佛大學對此禁令做出強烈反應,稱其為「非法」且具報復性,違反美國憲法與聯邦法律。哈佛強調,該政策對其學術與研究使命構成嚴重威脅,並承諾全力支持受影響的6800名外籍生。這些學生面臨兩難選擇:轉學至其他美國大學,或失去合法居留身份,許多人可能被迫離開美國。哈佛已表示可能允許學生延遲入學,但這無法完全緩解學生的焦慮。
以台灣學生為例,台灣教育部估計有52名學生受此政策影響。林姓學生(Yu-hsuan Lin)原計劃2025年9月入讀哈佛,但禁令讓她感到「焦慮且無助」。她在台北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考慮轉而申請歐洲或英國的大學。另一名台灣學生Vince(化名)則表達了對美國教育機會的渴望,呼籲川普政府繼續保持對外籍生的「慷慨」。這些學生的經歷顯示,禁令不僅打擊個人夢想,也可能削弱美國對全球頂尖人才的吸引力。
此外,哈佛已面臨多重財務打擊。川普政府近期凍結其30億美元聯邦經費,並終止6000萬美元的健康與人類服務部補助,理由是哈佛未能有效應對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與種族歧視。哈佛則在法律訴訟中反駁,強調其致力於確保校園對猶太及以色列學生的安全與包容。這些爭議顯示,川普政府的行動不僅是對外籍生的限制,更是一場針對精英大學的全面戰爭。
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廣泛衝擊
外籍生是美國大學的重要經濟支柱,因其多支付全額學費,間接補貼其他接受補助的學生。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數據,2023年全美有246所學生數超過1000人的大學,外籍生比例達10%以上。哈佛禁令的影響遠超單一學校,可能引發其他大學對外籍生政策的重新評估。田納西大學教授凱爾欽(Robert Kelchen)指出,哈佛禁令是對其他大學的明確警告:「你可能是下一個」。
此政策對大學財務的影響尤為顯著。哈佛等研究型大學已因聯邦經費削減而面臨財政壓力,失去外籍生收入將進一步加劇困境。教育顧問安布羅斯(Chuck Ambrose)表示,外籍生的全額學費對大學經營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聯邦補助減少的背景下。哥倫比亞大學等外籍生比例較高的學校,可能因擔心成為下一個目標而調整招生策略。
此外,禁令可能損害美國高等教育的全球聲譽。美國長期以來是全球頂尖學生的首選目的地,但此政策可能促使學生轉向英國、加拿大或澳洲等國。美國移民理事會資深研究員梅爾尼克(Aaron Reichlin-Melnick)批評,該政策「無端懲罰數千無辜學生」,將他們視為川普政治議程的「附帶傷害」。這不僅影響學生個人,也可能削弱美國在全球學術與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法律與政治反響
哈佛禁令引發了法律與政治上的激烈爭論。美國聯邦法官於5月22日裁定,川普政府在終止外籍生合法身份時,必須遵循正當程序,這為哈佛的法律抗爭提供了一線希望。然而,該裁決對哈佛禁令的具體影響尚不明朗。哈佛已提起訴訟,試圖恢復被凍結的30億美元聯邦經費,並稱禁令違反憲法與聯邦法律。
國會民主黨人強烈譴責此政策。眾議員拉斯金(Jaime Raskin)稱這是對哈佛學術自由的「不可容忍攻擊」,並指其為川普對哈佛先前抗拒其政策的報復。川普政府則以國家安全與意識形態為由,試圖為禁令正名。諾姆要求哈佛在72小時內提交外籍生抗議活動的影音記錄,顯示政府試圖以監控手段施壓大學。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對其他外籍生的限制也在加劇。例如,政府試圖撤銷參與親巴勒斯坦抗議的外籍生的簽證與綠卡,進一步收緊移民政策。這些行動顯示,川普政府試圖通過控制外籍生來實現對大學的更大影響力,可能引發更廣泛的法律與社會反彈。
川普政府禁止哈佛招收外籍生的政策,不僅是對一所頂尖大學的打擊,更是對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全面挑戰。此舉以反猶太主義與國家安全為名,實則反映了川普對精英學府的長期不滿及其對移民的強硬立場。對哈佛6800名外籍生而言,這是夢想受阻的危機;對美國大學而言,這是財務與聲譽的雙重打擊;對全球學子而言,這可能改變他們對美國教育的期待。隨著法律爭議與政治對抗升溫,哈佛禁令的後續影響值得密切關注。這場風暴是否會席捲更多大學?美國高等教育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答案或許將在未來的抗爭中顯現。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