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投票 大陸學者:台灣走入歷史垃圾時間?

大罷免726投票, 大陸學者認為台灣已進入「歷史垃圾時間」,民進黨內部將進入重新權力洗牌。圖/中央社
大罷免726投票, 大陸學者認為台灣已進入「歷史垃圾時間」,民進黨內部將進入重新權力洗牌。圖/中央社

726「大罷免」投票今展開,這場行動涵蓋前所未有的規模,為台灣現代政治史上首見的集體罷免事件。上海政法學院講師、瀛寰智略研究院執行主任王曉笛今在《觀察者網》發文指出,這場「大罷免」不只是一次政治事件,而是台灣社會進入「歷史垃圾時間」的具象表現,映照民進黨內部權力洗牌、賴清德個人政治野心與台灣民主制度的潛在危機。

大罷免 是觀察台灣政治板塊移動風向標

王曉笛指出,「大罷免」之所以成為史無前例事件,首先在於其規模——罷免案件之多需分兩輪進行投票,第一輪收到的案件就已超過過去10年總和。這場行動將深刻影響台灣政局,是觀察台灣政治板塊移動的重要風向標。

時間回到2024年,賴清德以僅得40%選票結果當選總統,創近20年最低得票率。王曉笛認為,賴清德的當選「合法性不足」,加上其在民進黨內派系未能成為共主,以及美方對其政治背景疑慮重重,形成「低民意、非共主、疑賴論」三重困境。為鞏固政權、完成「政令一統」,賴清德採取行政與立法雙軌行動,在行政上繞開常規架構,設立直屬三大委員會;在立法方面則面對由非綠掌控的立法院強力掣肘,預算遭刪減與凍結,改革舉步維艱。

在這位大陸學者看來,「大罷免」不僅是政治清算工具,更是賴系集權的重要策略。尤其在民進黨無法有效掌控立院、推動政策受限的背景下,罷免成為削弱在野黨立委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罷免制度門檻極低,啟動僅需10%連署,投票通過門檻僅25%投票率即可生效,使罷免極易成為政治鬥爭工具。

除削弱異己,「大罷免」也是培養「賴家軍」的試煉場。王曉笛將其分為三層:以台南嫡系為核心、青年「青鳥」為中層、民間團體為外圍。台南嫡系透過罷免鞏固地位,青鳥作為新世代組織化力量,在運動中歷練並逐漸取代蔡英文世代的太陽花青年。民團則扮演「陸戰」角色,雖然自詡超然,但實則成為賴系盟友。

國民黨最大挑戰 不知對手是誰

國民黨在反罷行動上面臨挑戰,因對手非單一個人,而是集體運作,使反擊難以對準焦點,甚至引發支持者反彈,反而強化民進黨基本盤凝聚力。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直言,此役最困難的是「不知道對手是誰」。

至於民進黨黨內權力版圖方面,王曉笛認為大罷免讓賴清德得以逐步「賴化」民進黨。賴清德能出線為黨內總統候選人,依靠的是派系平衡與新系協調。如今,透過罷免拉攏派系、清除異己,尤其是排擠北流代表鄭文燦與南流對手陳亭妃,賴系正重塑民進黨,並逐漸取代新潮流成為核心。

即使初期遭遇派系疑慮,但在司法機關高壓與利益分贓誘因下,其他派系選擇妥協。王曉笛說,罷免一旦成功造成席次出缺,將牽動黨內資源重分配。主導者賴系吃肉,其餘派系喝湯,彼此都有得利空間,自然選擇合作而非對抗。

國際層面,王曉笛認為,美國對賴清德也持保留態度,擔心其如同當年陳水扁一般難以掌控,因此派出蕭美琴作為副手以監控其路線,並在立院支持藍白勢力作為制衡。賴清德的集權行動,也可視為其試圖擺脫美方雙重監控的過程。

大罷免背後 是賴清德向美國證明能力

不過,王曉笛認為,賴的「解套」過程反過來也展現其政治能力:只要在預算、軍購、科技與能源政策上滿足美國需求,華府也會在監督上睜隻眼閉隻眼。大罷免背後,實則是賴清德向美國證明其能「量台灣之物力,結美國之歡心」的過程。

然而,大罷免雖形式熱烈,實質卻恐內耗嚴重。王曉笛強調,在罷免激烈對抗下,台灣社會原本積累的經濟困境、貧富差距、世代斷裂等問題未見改善,反更加固化政治極化。無論罷免成功與否,賴當局恐將加強司法手段壓制反對者,使政治鬥爭更加深刻化。

「大罷免,不過是這個社會存量內卷的直接體現,」王曉笛說,「台灣進入了一個經濟衰退、政治撕裂、發展空轉的歷史垃圾時間。」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