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梅花新聞網主筆
近日,美國一位川普第一任期內的國務院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在電子報平台 Substack 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台灣如何失去川普〉的文章,對台灣目前在對美工作上的失利,以及國內政治方向的偏差,提出許多深入且獨到的批判,在太平洋兩岸引起不少話題。
惠頓認為,賴清德過境美國本土行程的取消,以及高於日韓的 20% 關稅,都證明賴清德政府在對美工作上的失敗。他指出,賴清德出訪行程取消的背後,不能完全歸咎於川普急於與北京達成貿易協議、以及實現美中元首今年秋天會面的意圖,而是台灣長期對美政治的誤判與政策失誤所致。
惠頓透露,他從華府圈內人士獲得的資訊指出,如果賴清德願意接受川普陣營的條件——僅過境達拉斯、不前往紐約——出訪行程仍可能成行,不致釀成這次重大的外交挫敗。然而,總統府以國內風災與關稅談判為由,否認曾規劃出訪,使得賴清德取消行程的真正原因成了一樁羅生門。很難想像賴清德僅因無法過境紐約,就選擇放棄整個出訪安排,成為自陳水扁以來,唯一上任一年多仍無法踏上美國本土的台灣總統。但若真如惠頓所言,是賴政府因自覺委屈、不願接受僅過境達拉斯的安排,那麼惠頓對其外交團隊所提出未能理解美國新右翼政治思潮、新現實主義外交文化,以及欠缺靈活性與政治判斷力的批評,恐怕就不是無的放矢。
惠頓曾任職於小布希與川普第一任政府,離開政府後轉往遊說公司、智庫與媒體擔任評論員,算是熟悉華府運作的資深人士。他對東亞事務並不陌生,也一向對台友好。這篇文章雖然對賴政府嚴詞譴責,多少帶著「恨鐵不成鋼」的味道,但也難掩其中美國新右翼菁英的「傲慢與偏見」。
例如他指責賴清德未主動致電川普,這說法難免牽強。川普固然因2016年接聽蔡英文電話而引起爭議,後來拒絕接聽賴清德的賀電,但若說賴清德不想打這通電話,恐怕不太容易讓人信服。惠頓認為,這反映賴政府未能積極把握與川普新任團隊建立直接聯繫的機會。
他對副總統蕭美琴的評論也頗為偏頗,甚至帶有刻板印象。在他眼中,蕭美琴彷彿成了共和黨眼中偏向民主黨的「貓女士」(cat lady)——不識時務、能力有限的左派教條主義者。他認為蕭的偏左立場與外交風格,無法適應當下以川普為代表的新右翼政治氛圍,是台灣在美國政治圈日漸被邊緣化的原因之一。而這樣的指控實在過於主觀,忽視台灣在美中大國博奕中的結構性變數。
總而言之,惠頓認為,台灣失去川普」,是因為對川普拍的馬屁不夠響,更關鍵的是沒有拍到點上——沒拍到新右翼這些新貴的心坎裡。(他文中直言,台灣每月花6萬美元聘請的公關公司力道不夠。)
看到這裡,我們就大概可以理解惠頓撰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我們也應該給台灣辛苦的外交人員一個公道。台灣的外交處境本就艱難,不忍苛責。然而,當川普班師回朝、前朝官員趾高氣昂地數落「台灣是如何失去川普」時,而川普對台灣的需索無度、不願做出對台安全承諾,我們是否也有勇氣與底氣反問一句——「川普又是如何失去台灣的?」
但外交講實力與利益,無論台灣失去川普,或川普失去台灣,賴政府還是要務實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