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華府智庫20日公布的最新報告警告,北韓在靠近中國邊境的北部地區設有一座秘密飛彈基地,可能對東亞大部分地區以及美國本土構成「潛在核威脅」。報告指出,這座基地是北韓全境約15至20處從未公開的彈道飛彈基地與相關設施之一,儘管國際社會早已設下嚴格機制限制北韓的核武與飛彈發展,該設施直到最近才首次被披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這座新豐洞飛彈基地距離中國與北韓邊境僅27公里,據了解可存放最多9枚具核打擊能力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及其機動發射車。
報告指出,該基地是北韓約15至20處未曾公開的彈道飛彈基地與彈頭儲存設施之一。這份研究結合衛星影像分析、北韓脫北者與官員訪談、解密文件及公開資料。報告警告:「這些飛彈對東亞與美國本土構成潛在核威脅。」
衛星影像顯示,新豐洞基地位於狹窄山谷中,被溪流一分為二,面積達22平方公里,比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John F. 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還大。
專家指出,基地靠近中國邊境的位置具地緣優勢,美國等國家可能因顧慮輻射外溢影響中國而不敢輕易發動攻擊。首爾梨花女子大學教授伊斯利(Leif-Eric Easley)表示:「透過在接近中國的地區建造基地,北韓或許意圖利用北京反應的不確定性與政治風險來嚇阻攻擊。」
報告顯示,該基地自2004年開始建造,2014年起投入運作。至今「維護良好」,並持續擴建,反映北韓飛彈測試與技術的持續發展。目前尚不清楚庫存的具體飛彈型號,但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核子化的「火星-15」(Hwasong-15)或「火星-18」(Hwasong-18)洲際彈道飛彈,或尚未曝光的新型飛彈。
報告還指出,基地配備機動發射車,可在危機或戰爭時迅速出動,與彈頭運輸單位會合後,從分散的預定地點發射。
衛星照片顯示,基地內設有檢查哨、總部大樓、倉庫、飛彈支援設施與小型住宅等,部分入口刻意以樹木和灌木掩蔽,僅在冬季植被稀疏時才較容易辨識。
這座秘密基地屬於北韓「飛彈帶」的一部分,與其他基地共同構成平壤「持續發展的彈道飛彈戰略,以及不斷擴張的戰略層級核嚇阻與打擊能力」。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估計,北韓已組裝約50枚核彈頭,並擁有足夠的裂變材料,可再生產多達40枚,並具備跨區域乃至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
福斯新聞(Fox News)報導,自2019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 Un)之間的無核化談判破裂後,北韓持續推進武器計劃,無視國際制裁。北韓同時加強與俄羅斯的安全合作,包括向俄烏戰場提供武器並派遣部隊,可能換取俄方在飛彈與核武發展等敏感領域的技術支持。專家指出,在美國6月轟炸三處伊朗核設施後,北韓追求核嚇阻的決心可能更為堅定。
金正恩18日在美韓年度聯合軍演之際呼籲加速核武建設,平壤視美韓演習為入侵預演。雖然川普曾表示有意恢復與金正恩的面對面外交,但平壤當局已拒絕,並聲稱美國必須接受北韓為核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