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六:關公精神長存全球華人世界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關公的神格化並非僅僅是歷史的偶然,而是因為他的一生深深嵌入了華人文化的核心價值。他被視為「忠、信、義、仁、勇」的完美化身,是所有人都可以效仿的道德楷模。他的形象出現在文人的筆下、戲曲的舞台上,甚至成為了書法與繪畫作品的靈感來源。他的故事穿越時代與國界,深植於每一位華人的心中。

關帝信仰滲透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行各業。關帝信仰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南北朝到唐代是形成期,宋元時期逐漸發展,到了明代達到鼎盛,而清代則是它的巔峰時期。這種信仰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與孔子的地位相媲美,毫不遜色。

明代的大文學家徐渭在他的《蜀漢關侯祠記》中曾這樣寫道:「蜀漢的前將軍關侯,他的神祇地位與孔子的道德思想一樣廣泛流傳於天下。但祭祀孔子的地方,往往只在郡縣這些官方設置的地方;而供奉關侯的廟宇,卻分布在整個九州大地。從城市到鄉村,無論是人口稀少的小村落,還是熱鬧的都城,即使只有幾戶人家的地方,也會有人湊錢建造關帝廟,供奉他的雕像,並放置弓箭和刀劍,盡可能地表現對他的敬意。」

徐渭還補充說,「不僅大人們如此,甚至連婦女和小孩子都非常踴躍地參與建廟、祭拜的活動,生怕自己落後了別人。相比之下,對孔子的祭祀,似乎還稍遜一籌。這樣的盛況,實在是令人嘆服啊!」

關帝廟的數量在全國範圍到處都是。在清乾隆時期,僅僅在北京就有超過兩百座關帝廟。不僅如此,關公的信仰還穿越海洋,來到世界各地。在東南亞、歐美,甚至非洲的華人社區中,關聖帝君的廟宇同樣香火不絕。他不僅是義氣的象徵,更是商業繁榮的庇佑者。許多商人供奉關公像,祈求誠信交易與財運亨通,而在武館與軍隊中,他更是守護勇氣與正義的圖騰。

關公的神話不僅停留於宗教與民間信仰,更滲透進了每一個華人的生活中。廟中的關帝爺總是以威嚴的神態俯瞰眾生,他的簽詩更被視為指引命運的鑰匙。他的形象出現在祈福的牌位上,也出現在普通家庭的神案旁。甚至在每一次的社會危機與動盪中,關公的故事都如一劑良藥,讓人們相信忠義仍然存在,正義必然勝利。

台灣的關帝廟歷史悠久,早在明鄭時期就已經有至少八座,最早的一座是位於台南市中心的大關帝廟。到了日據時期,台灣的關帝廟數量達到約132座。然而,由於關聖帝君的信仰與民族意識緊密相關,日本殖民政府對此特別敏感。在1937年開始的皇民化運動中,有多達57座關帝廟被強制拆除,幾乎占到總數的一半。

1945年台灣光復後,關帝廟的數量迅速恢復,並且影響力深遠。例如台北的行天宮,雖然在1932年才建立,但其香火之旺盛,幾乎可與歷史悠久的龍山寺相媲美。此外,在距離台灣本島遙遠的東沙島,也有一座名為大王廟的關帝廟,這座廟是因為1948年一尊漂流至該島的關公像而建,由當地的軍官擔任廟公,足見關聖帝君的信仰是多麼普遍和廣泛。

崇拜關帝作為財神的人也越來越多。除了在道教的宮廟中供奉關公外,佛教寺院、商業場合,甚至普通家庭中也常見關公的神像。據《關公信仰》一書統計,台灣約有460多座關帝廟之多,其中新竹後山的普天宮所供奉的關公神像,連同基座,高度達到四五十公尺,十分壯觀。

關聖帝君的信仰不僅在台灣和中國大陸本土深植人心,甚至在海外也有廣泛影響。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幾乎都能見到供奉關帝的廟宇。他被視為義氣的象徵,同時也是商人和旅人的守護神,將他的影響力擴展到全球。

至今,關公的傳奇已歷經千百年。他的精神如同長存的明燈,照亮了每一個需要方向的靈魂。他的忠義、他的信仰,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華人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星。無論身在何方,華人總能從關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找到屬於自己的英雄夢。

關聖帝君的影響早已不僅限於廟宇,在台灣,他的信仰者還成立了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孫文學校也成立關公學院,進一步將他的精神推廣至全世界。這位忠義英雄從人間走向神界,從歷史步入信仰,成為文化中的不朽符號。他的故事提醒世人:忠義、正直與勇氣,是歷經千百年仍熠熠生輝的價值。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