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閱兵】含統一場景想定 復旦學者沈逸:  將成國際體系力量轉型關鍵事件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認為,九三閱兵除展示最新裝備外,AI無人機智慧裝備將是重點,圖為2019年十一國慶閱兵展示的「無人作戰第一方隊」。圖/取自中國軍網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認為,九三閱兵除展示最新裝備外,AI無人機智慧裝備將是重點,圖為2019年十一國慶閱兵展示的「無人作戰第一方隊」。圖/取自中國軍網

九三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辦「抗戰80周年」大閱兵,復旦大學國政系教授沈逸指出,這將不是單純的紀念或儀式,可能成為「國際體系新時期全球力量對比轉型的關鍵事件」。他以「四位一體,核常兼備」描述閱兵展示的戰略能力,並分析其對國際戰略穩定的意義

「霸權焦慮」與體系動盪的根源

沈逸一篇題為《九三閱兵,將成國際體系全球力量對比轉型關鍵事件》的評論今(2日)刊登在《觀察者網》。文章指出,當前國際體系出現動盪,主因在於「陷入衰退焦慮的霸權國美國,及其核心盟友」,這些國家對被其視為挑戰者的中國,採取具預防性特徵的遏制、壓制與限制行動;同時又喪失維持既有國際秩序的意願與能力。

沈逸認為,若霸權國錯誤估計自身在核、常軍備上的優勢,且在無法透過經濟、科技、金融與外交方式維繫霸權下轉而採取軍事冒險,便可能觸發「霸權戰爭」。

在此背景下,沈逸強調「消除不確定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展示被系統性針對的中國,所具有的戰略打擊體系,以實力為基礎構建全新戰略穩定態勢」。沈逸認為,當年二戰後進入核時代,今天則由人工智慧引領的資訊技術革命,將軍事技術推向資訊化、網路化、智慧化、無人化的新時代;面對此變局,戰略穩定需以可致命且可回擊的力量構建二次打擊能力,形成「懲罰—拒止性威懾」。

「四位一體、核常兼備」的戰略要義

沈逸在文中指出,對中國而言,戰略穩定必須在核與常規兩個領域同時建立有效能力。具體到核領域,他主張需要「構建有效的核反擊體系,提升二次打擊裝備的生存性、反擊的有效性」,以突破對手建構的「首先使用核武器+心理有效戰略-戰術防禦系統」的行動—認知防禦盾牌;也就是說,要確保二次打擊能夠突防並對強敵海外基地與本土戰略目標構成威懾。

圖為2019年中共國慶閱兵展示的東風41核導彈方隊。圖/取自中國軍網

圖為2019年中共國慶閱兵展示的東風41核導彈方隊。圖/取自中國軍網

而在常規衝突情境下,沈逸強調須打造「人工智慧+有人—無人混編」新型作戰單位,建構符合中國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的「靈活反應」戰略能力,在「力量運用的全頻譜」實現有效全覆蓋,從而在不同強度衝突場景中,展現代際優勢。

根據已披露的資訊,沈逸預期九三閱兵會較系統且較完整地呈現中國所謂「四位一體,核常兼備」的飛彈體系:陸基洲際飛彈道飛彈、路基機動洲際彈道飛彈、潛基洲際彈道飛彈、空基防區外對面飛彈;亞音速—超高音速短、中、長程巡航飛彈;具技術優勢的高超音速、核常兼備的短—中—遠程飛彈。

圖為中共潛基洲際彈道飛彈「巨浪-2」,這次也在閱兵的幾次綜合演練中亮相。圖/取自搜狐

圖為中共潛基洲際彈道飛彈「巨浪-2」,這次也在閱兵的幾次綜合演練中亮相。圖/取自搜狐

沈逸表示,這些飛彈體系的打擊範圍,預期能有效覆蓋「2500–14000 公里」範圍內的各類目標,對繞中國的強敵軍事基地及強敵本土戰略目標,構成有效毀傷的威懾能力,能反制從「實戰威懾」至「拒止威懾」的軍事選項。

智慧化有人—無人混編作戰體系 將成焦點

沈逸指出,閱兵外的另一關鍵看點,是在高技術環境下常規衝突場景中,中國「智慧化有人—無人作戰體系」的系統性展示。他說, 2025年8月以來,大陸官方媒體已密集曝光部隊引入智慧化有人—無人作戰體系實戰訓練場景;而閱兵新聞發佈會也明確指出,將有單獨無人作戰體系方隊出現在裝備方隊中。

沈逸預期,閱兵的空中方陣可能展示「先進有人戰機+忠誠僚機」超視距智慧化作戰體系初步形態;地面、海上與水下的現役無人主戰裝備亦會系統性亮相,並呈現從班級到集團軍級的有人—無人混編智慧化作戰群的基本輪廓。

5年前中共國慶閱兵,當時水下「無人作戰」能力展示已讓外界驚艷,5年後的今天,應有更強的新武器出現,圖為無人作戰方隊。圖/取自中國軍網

5年前中共國慶閱兵,當時水下「無人作戰」能力展示已讓外界驚艷,5年後的今天,應有更強的新武器出現,圖為無人作戰方隊。圖/取自中國軍網

代表性場景可能含蓋中國統一場景

沈逸在文章中列出了相關新型能力體系,預期主要解決四類代表性潛在場景。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中國統一場景」:即體系有能力對抗所謂以「城鎮戰」方式消耗解放軍的抗拒,提供對「武裝豪豬」與「地獄景觀」高技術非對稱反制方案;混編作戰群將以人工智慧賦能的無人集群打擊能力施加直接威懾。

據稱這次閱兵有四大場景想像,其中包含「中國統一」場景,沈逸稱,除傳統展兵力展示外,也將以混編作戰群將以人工智慧賦能的無人集群打擊能力施加直接威懾。圖/取自搜狐

據稱這次閱兵有四大場景想像,其中包含「中國統一」場景,沈逸稱,除傳統展兵力展示外,也將以混編作戰群將以人工智慧賦能的無人集群打擊能力施加直接威懾。圖/取自搜狐

其次,展示中程海空決戰場景。在面對強敵試圖在南海與第二島鏈附近複刻二戰中西太平洋中程海空決戰的意圖,將遭遇「非對稱體系化的遠洋防衛體系」反制。沈逸預期閱兵會展示可對強敵大型有人海空載具與水下有人載具等高價值目標實施高突破性打擊的新型平台。

再者,展現南海島礁海空混合競爭場景。在面對地區國家倚重強敵與其盟友之預防性行動,相關國家在南海的舉動將面臨有人—無人平台的新型打擊能力;同時此能力可對其幕後的強敵實施有效威懾。

最後,展現具心理象徵意義的無人交戰場景。此時,系統的無人機—反無人機能力整合,將成為閱兵關鍵看點之一,證實此類能力已全面列裝並整合為解放軍新質戰鬥力。

不戰而屈人之兵?戰略評估與國際影響

沈逸評估,憑藉上述能力與體系,九三閱兵可體現「不戰而屈人之兵」與「止戈為武」的中國式安全解決方案。他預期閱兵之後,包含強敵在內、以不負責任單邊行動破壞亞太和平的嘗試,將進入「蟄伏和收斂」階段;國際各方或會因中國展現的壓倒性力量優勢,而對中國秉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國際參與的誠意採取較務實的態度。

不過,沈逸承認此一認可與接受「不會是一帆風順」,國際體系在接受中國新型戰略穩定支柱的過程中,仍將出現起伏。但他斷言,「因為力量的優勢,在經歷了80年的發展後,終於進入了有利於堅持正義與和平的中國的新階段」,國際體系將在戰略與戰術層面獲得更多確定性與穩定性──這在他看來,對多數仍面臨衝突、威脅與挑戰的國家,是值得珍視的好消息。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