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頻對陸方釋善意 陸學者:讓中韓關係發展具可控性

韓國總統李在明近來接連向大陸釋出善意,專家分析為中韓關係發展增加「可控性」。圖/取自韓國總統辦公室
韓國總統李在明近來接連向大陸釋出善意,專家分析為中韓關係發展增加「可控性」。圖/取自韓國總統辦公室

韓國總統李在明過去一周接連向大陸釋出善意,包括要求警方限制國內「反中」集會、交還韓戰志願軍遺骸、提名已故前總統盧泰愚之子盧載憲出任駐陸大使。對此,大陸學者曹辛今天(15日)分析,這些舉措反映李在明試圖在中美博弈的複雜局勢下,為中韓關係發展增加「可控性」,避免雙邊關係出現無法預料的狀況。

國際關係專家曹辛出身大陸南方報業集團,現任大陸民間外交智庫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祕書長與高級研究員,長期關注東北亞區域局勢與中韓互動。他在《金融時報中文網》刊文指出,李在明近期行動值得關注,因為中韓關係不僅涉及雙邊利益,更牽動韓美日與中美日等區域格局。

曹辛提到,李在明近來不僅限制反中團體示威活動,還向中方交還第12批、共30具韓戰志願軍遺骸與267件遺物;不僅如此,對於因救援大陸遊客殉職的南韓海警李在錫,李在明也特別致唁電,強調不會忘記其崇高犧牲。曹辛認為,這些舉措都帶有鮮明政治意義,即「向中國展現友好」。

此外,李在明還提名推動中韓建交的盧泰愚其子盧載憲擔任駐陸大使。曹辛指出,盧載憲具備特殊的人脈背景,這項任命不僅象徵中韓外交善意,更意在為中韓關係提供穩定「錨點」,在國際局勢劇烈震盪下避免失控。

曹辛分析,李在明急於修復對中關係,背後與韓美關係受挫以及近期南韓外交失分有關,上月李在明在美國智庫演說時,提出改變「安美經中」路線,被視為向美國示好,但美方近期拘捕在美投資的韓國企業員工,暴露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這讓韓方體會到「不能丟失中國」。

對於中韓關係發展,曹辛指出,李在明清楚,一旦雙邊關係惡化,不僅經濟成本高昂,也將影響朝鮮半島局勢,李在明才透過人事布局與外交象徵性舉措,試圖穩住雙邊大局。

不過,曹辛提醒,李在明雖然短期內修補了部分裂痕,但中韓關係的根本矛盾依舊存在,其一是北韓核武問題與中朝同盟條約,韓國難以擺脫疑慮;其二是雙邊經貿結構高度重疊,競爭加劇導致中國對韓吸引力下降。

曹辛建議,中國若要緩和矛盾,可考慮與韓國簽署「共同維護半島安全與穩定、堅持無核化」的條約,展現立場並付諸實際行動。同時,雙方也須開拓新的合作空間,否則即使李在明不斷釋善意,中韓關係仍將波折不斷。

中韓關係敏感之際,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周提出新的制裁方案,要求歐洲國家率先對中俄實施制裁,美方再跟進。曹辛直言,這等於「把責任推給歐洲」,實際意圖是藉此打擊中歐經貿往來,同時在尚未解決的中美關稅談判中爭取優勢。

曹辛認為,川普的策略可能削弱歐洲對中俄的經濟依存,也為美國談判預留迴旋空間,對北京而言,這意味在中韓關係尋求穩定的同時,還需應對中歐、中美貿易格局的多重壓力。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