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接受《觀察者網》專訪時指出,近期中美高層頻繁互動,雖釋放出一定緩和訊號,同時,在台灣問題上,雙方也已逼近一個「拐點」。他認為中美可能面臨兩種選擇,要嘛北京逼使美國放棄「台灣牌」,要嘛美國學學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改變歷史,明確表態支持兩岸「和平統一」。
吳心伯的話顯然抓住近期中美頻密互動下,最重要的一張牌,或已準備好拿「台灣牌」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梭哈。
中美密集互動的政治背景
自9月以來,中美高層開啟了一輪罕見的密集互動。9月9日,大陸國防部長董軍應邀與美國防長赫格塞思(Pete Hegseth)視訊通話,顯示雙方在軍事領域恢復溝通管道。9月10日,中共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通話,觸及雙邊熱點議題。
9月14至15日,大陸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長貝森特(Sarah Besant)、貿易代表格里爾(Tom Greer)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會談,討論經貿及投資問題。此外,美國眾議院傳將在月底派出兩黨代表團訪問中國,如成行,將是自2019年以來首度。
吳心伯認為,這種高頻率接觸表明,雙方雖然矛盾尖銳,但仍試圖透過對話避免局勢失控。北京需要防止美方在台灣、南海等問題上持續挑釁,華府則希望在貿易、供應鏈與國際熱點問題上,確保與中國維持一定程度合作。
經貿談判:從關稅到投資的新階段
針對近期馬德里談判,吳心伯表示,這是中美經貿磋商進入新階段重要標誌。前三輪主要圍繞關稅問題展開,而這一輪談判已涉及投資與企業運營,例如 TikTok問題。
美國財長貝森特會後抱怨中方立場「a very aggressive ask」,但吳心伯解讀為,北京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也展現希望推動美方在更廣泛領域達成實質協定的態度。
在TikTok議題上,雙方達成框架性共識,被視為一個積極訊號。如果這一問題獲得解決,將改善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環境,並可能推動美方調整對中國資訊科技領域的監管立場。不過TikTok能達成協議讓外界好奇,北京為何願意在該問題上讓步?畢竟原先TikTok母公司立場,是寧可關店走人,也不願賣給美企的。這不禁讓外界聯想,北京在中美合作議題上,也學起了川普「打牌」的功夫,但是否會打「台灣牌」呢?
台灣與南海:潛在衝突的焦點
在《觀察者網》的訪問中,吳心伯談到台灣問題部分令人關注。媒體問:川普此前曾明確表態,不想和中國起衝突,前幾天中美兩國防長通話也談到台灣問題,美國防長也有類似表態。雖然美國這樣表態,但還是不斷打 「台灣牌」,對此您有何分析判斷?在現行狀態下,美國對台政策有沒可能做出調整?如果調整,是拿出誠意與中國相向而行還是兩面三刀與中國背道而馳?
吳心伯說,美國的對台政策具有巨大慣性。長期以來,美國都對華打「台灣牌」,把台灣問題作為其對華戰略、亞太戰略或印太戰略的一個重要杠桿,因此美不會輕易放棄這張牌。
美打「台灣牌」一定程度將邊緣化 不如支持和統
不過,吳心伯說,從未來走向來看,如果美國繼續強化打「台灣牌」會產生兩個後果:第一,中國將加大塑造台灣問題環境的力度,爭取在台灣問題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掌控能力和主導權。這就意味,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將逐漸被邊緣化,中方會採用一切辦法強化在台灣問題上的主導權。到一定程度,美國的「台灣牌」就打不成了。甚至不排除在某種情況下,中美在台海發生嚴重衝突。這與特朗普和美國防長“不希望和中國發生衝突”的表態是背道而馳的。
另一種辦法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做出明智的調整,回到美國所宣誓的政策上。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真正關心的是和平解決,只要關心和平解決,這個事情就好辦,因為中方的對台政策是和平統一。美國只要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這個問題不就和平解決了?中美衝突的風險不也就消除了?
因此,吳心伯說,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已到了一個需要大智慧和大政治魄力的階段。就像當年尼克森在美國對台政策上調整一樣,現在又到了一個歷史節點。
對於台灣與南海議題,吳心伯認為,這將是中美角力最敏感的領域。如果川普政府選擇「聚焦亞太」,則美國勢必持續打「台灣牌」與「南海牌」,加強對中國軍事威懾。這將使台海與南海緊張升級,甚至存在意外衝突的風險。
他提醒,美國若一味將台灣視為遏制中國的棋子,可能誤判北京的決心與手段。反之,如果華府能在台灣問題上做出結構性調整,甚至學習尼克森當年的破局之舉,則有望為中美關係帶來重大轉機。
走向何方?兩種未來
綜合來看,吳心伯將中美關係未來可能走向概括為兩條路徑。一是強硬對抗:中國加大力度,阻斷美國在台灣牌上的操作,即使冒險承受摩擦與衝突;二是戰略調整:美國重新審視自身政策,學習歷史經驗,選擇支持兩岸和平統一,從而開啟新的互動模式。
當前,中美已在經貿領域展現一定合作意願,但戰略互疑與台灣問題仍是最大的瓶頸。吳心伯說,未來走向,將取決華府是否願意在台灣問題上做出根本性選擇。
芬太尼與關稅:政治壓力下的籌碼
此外,吳心伯認為芬太尼問題也是中美的另一個焦點。他說,美國以打擊芬太尼為由,對中國商品加徵20%關稅,並將其作為施壓手段。吳心伯回顧指出,川普曾承諾若中國在芬太尼上讓步,關稅可取消;但因美方認為中方措施未達預期,至今未撤銷。
他強調,這種做法顯然無法持久,最終美方仍須與中國展開執法合作,而不是單純依靠關稅。未來若雙方合作機制重啟,20%關稅或有望取消。
美國亞太戰略的模糊與內部分歧
在更宏觀的戰略層面,吳心伯認為川普政府迄今未能提出清晰的亞太戰略。一方面,華府的精力被俄烏戰爭與中東衝突分散,另方面,美國內部仍存在兩種對立思路:一方是聚焦亞太派 ——主張集中資源圍堵中國,加強軍事威懾;另一方是收縮派 ——認為應減少海外負擔,轉而關注美洲與本土安全。
在這種矛盾下,川普政府遲遲無法出台完整的國家安全戰略與防務戰略,顯示決策機制人手不足、運作失衡。吳心伯指出,這種情況也使得外界難以判斷美國是否會延續拜登時期的「印太戰略」,還是逐步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