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美國財長貝森特的實話與台灣的自救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前中)24日再度強調台灣在高效能晶片生產上的主導地位構成「風險管理問題」。圖/取自Scott Bessent X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前中)24日再度強調台灣在高效能晶片生產上的主導地位構成「風險管理問題」。圖/取自Scott Bessent X

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24日接受福斯財經新聞網專訪時,再度強調台灣在高效能晶片生產上的主導地位構成「風險管理問題」;並表示美國正積極推動供應鏈重組,將三成至五成的晶片生產轉移至其他國家,包括日本與中東。這番言論不僅延續他先前對台灣晶片依賴的「國安危機」論述,更赤裸裸地揭示了美國高層對台灣的根本心態:台灣不是盟友,而是可被放棄的戰略工具。

美國重組晶片供應鏈不包括台灣

在美國高官眼中,台灣雖然技術領先、制度穩定,但地緣政治風險過高。他們不管生產效率,不相信台灣能在軍事衝突中撐得住,也不相信台灣能在中國壓力下維持自主。這種心態導致美國不斷尋求替代方案,無論是補貼台積電赴美設廠或是巧取豪奪,還是拉攏日本與中東參與高階製程,目的都是降低對台灣的依賴。台灣的技術優勢在美國眼中反而成為風險源頭,一旦中國武力犯台,晶片供應鏈將瞬間癱瘓,全球科技體系將陷入混亂。這種假設不僅否定了台灣的防衛能力,也否定了台灣的制度韌性。

更嚴重的是,貝森特的語氣冷峻,措辭精準,卻毫無盟友之情。他並未提及台灣的民主制度、戰略價值或歷史貢獻,而是將台灣定位為「風險集中地」,一個必須被分散、被替代的供應鏈節點。這種語言背後的邏輯是:台灣不是美國的盟友,而是美國利益的附庸。事實上,《台灣關係法》雖提供軍售與支持,但並非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對台政策始終建立在「戰略模糊」之上,既不承認台灣主權,也不保證軍事介入。這種模糊性讓台灣在美中博弈中處於最脆弱的位置。一旦局勢惡化,美國可選擇放棄台灣,以保全自身利益。

看清幻象 美國認為台灣可被拋棄

台灣的晶片優勢是技術、制度與信任的結晶,但在美國眼中,這種集中反而是一種「不堪一擊」的風險。美國願意與日本、韓國、以色列建立晶片合作,但對台灣卻始終保持距離。即使台灣在技術上不可取代,美國仍選擇「去台灣化」的供應鏈重組,顯示其根本戰略是「可拋棄台灣」而非「強化台灣」。貝森特的言論最值得警惕之處,在於其赤裸地揭示了美國政策的本質:自私自利,一切都是美國利益。台灣的晶片優勢若能服務美國,就被視為資產;一旦成為風險,就必須被分散、被替代。這種利益導向的政策邏輯,讓台灣在美中對抗中處於極度不利的位置。美國只會為自身供應鏈安全而行動,晶片法案、補貼政策、外交布局,無一不是為了美國自身的科技霸權與經濟安全。台灣若無法在制度、區域合作與話語權上建立主動性,終將被美國視為「可被犧牲的棋子」,不用管台灣人民死活。

台灣應主動尋求自救

面對美國的冷酷心態,台灣不能再幻想「盟友保護」,而應積極建立制度韌性與區域整合。台灣應強化自身在晶片設計、材料、設備等上游領域的佈局,減少對製造端的依賴;推動與日本、韓國、東南亞的技術合作,建立區域性的晶片生態系,減少對美國的單邊依賴。台灣更應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爭取制度性角色,例如參與晶片標準制定、供應鏈透明化機制、數位貿易協定等。唯有從「製造者」轉型為「制度設計者」,才能在地緣政治的博弈中維持主動權。

貝森特的言論雖冷酷,卻提供了台灣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契機。台灣不能再依賴美國,而應主動對大陸釋出善意,甚至最後簽署和平協議,建立穩定的對話機制,化解長期政治對立與軍事緊張。和平不僅保障兩岸人民安全,更有助於經濟合作、文化交流與區域穩定。在地緣政治的現實中,台灣若不主動創造機會,就只能被動承受巨大風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