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專欄】制度性崩壞?美國政府關門的影響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美國聯邦政府自2025101日起正式陷入關門狀態,因國會未能在新財政年度開始前通過預算或臨時撥款法案,使部分政府機構停擺。這是美國近年來再度出現大規模「政府關門」,再一次突顯國會的政治僵局。

美國預算制度規定,國會必須通過12項撥款法案或臨時撥款案,才能支應新年度經費。若無法達成共識,就會出現「撥款中斷」,依據《反虧空法》,多數政府機構須停止運作,只保留必要部門。此次關門主要肇因於民主、共和兩黨對支出規模、社會福利、對外援助等議題的分歧。共和黨要求削減開支、嚴控赤字,民主黨則維護醫療補助、基礎建設等計畫,雙方僵持不下,導致預算未能過關。

首先,聯邦員工首當其衝。數十萬「非必要」人員被迫停職,無薪待命;部分「必要」職能如邊境執法、空管與國防則仍須上班,但薪資需待事後補發。據統計,衛生部門約四成員工將受影響,國家公共衛生體系與醫學研究計畫出現停滯。

其次,公共服務受到波及。國家公園與博物館可能關閉,行政審批延宕,簽證、移民案件速度放緩。對一般民眾而言,社會福利如婦幼營養補助(WIC)若經費斷鏈,將造成最脆弱群體的生活困難。航空安全與交通服務雖維持,但長期下來,安檢與航管人員壓力累積,恐導致延誤甚至安全風險。

再次,經濟層面亦受打擊。政府無法支付承包商與合作單位,基建停擺,消費信心受挫。白宮估算,若關門持續,每週可能造成高達 150 億美元 GDP 損失。企業對投資與就業計畫趨於保守,金融市場也因政治不確定性而動盪。

美國政府關門不僅是國內問題,也影響全球信心。作為最大經濟體與主要安全盟友,若連基本財政運作都受制於黨派惡鬥,將使國際投資者與盟邦質疑其政策穩定性與承諾可信度。部分對外援助與合作計畫可能因此延誤,美國在國際舞台的領導力將受挑戰。

歷史經驗顯示,關門通常透過國會達成短期撥款案或妥協協議來結束。本次僵局的癥結,在於雙方如何在削減開支與維持公共政策間取得平衡。若短期內無法妥協,停擺可能拖延數週甚至更久。這不僅損害政府形象,也可能在明年大選前成為政黨互相攻擊的焦點。

1980 年代以來,美國已發生多次政府關門。其背後反映的是兩黨對政府角色、財政支出與社會政策的根本分歧。隨著國會極化加劇,跨黨合作越來越困難,政府關門幾乎成為週期性劇碼。若不改革預算制度或建立長效協商機制,美國未來仍可能重演「關門—妥協—再關門」的惡性循環。

此次政府關門,再次展現美國政治極化帶來的治理危機。短期內,數十萬公務員與民眾的生活將直接受影響,經濟也將蒙受損失;長期而言,美國的國際信譽與內部治理能力恐遭削弱。這不僅是一次財政停擺,更是對制度韌性與政治文化的嚴峻考驗。對世界而言,美國若持續陷於預算拉鋸與政治對立,其作為全球領導者的穩定性將愈發受到質疑。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