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法官協會派6名法官到亞塞拜然巴庫參加2025年國際法官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udges,IAJ)年會,但6名代表10月11日抵達後,未獲核發簽證或准許入境,全數原機回台。對此,法官協會委請捷克法官協會代我在IAJ年會中央理事會會議上朗讀台灣的聲明,質疑若無法保護自己會員的權利與尊嚴,如何能在全球舞台上有可信的立場去維護人權、正義與民主?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台灣被阻擋參與會議,主要因中國影響所致,亞國給出的理由是「One China Policy 一個中國」政策。
中華民國法官協會發布聲明證實,6名正式代表原定參加2025年由亞塞拜然巴庫主辦的國際法官協會年會,但5名台灣代表被迫放棄原定行程,而我方團長、台灣高等法院法官林伊倫於10月11日抵達亞塞拜然時,遭巴庫當局拒絕入境並被遣返。
捷克法官協會(Czech Judges Association)13日代我國代表團發聲明,表示會議舉行前,主辦單位曾表示願意協助我方代表辦理簽證及入境手續,以符合IAJ章程所載「包容與平等參與」之原則。然而,儘管雙方多次往來聯繫並獲得口頭保證,亞塞拜然方面最終未核發簽證或入境許可,亦未提供任何正式拒絕或說明理由。
此一事件引發各會員國廣泛關切,因其已違反每一會員國應享有充分參與、交流意見,並共同促進司法獨立與法治使命之基本原則。鑒於此情況,中華民國官協會謹此建議:「國際法官協會應建立一套明確且公正之機制,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並在不幸發生時,能有即時且透明的處理程序,確保所有會員國的權利與尊嚴受到保障。」
「若我們連自身會員國的權益與尊嚴都無法維護,又如何能有說服力地為全球的人權、正義與民主發聲?」法官協會重申,將堅守司法獨立與國際合作之信念,並誠摯感謝捷克法官協會以專業友誼與團結精神,代表台灣宣讀本聲明。
根據司法院資料指出,國際法官協會是一個專業、非政治性的國際組織,也是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諮詢機構。自 1953 年在奧地利成立以來,已設有四大區域團體,共計94個會員國。國際法官協會宗旨是維護司法獨立,作為保障人權及自由的基礎;此外,也致力促進各國法官交流,讓彼此更加了解其他國家的組織運作及法律實務,完善法官知能。
而中華民國法官協會於1995年正式成立,同年就成為國際法官協會會員國,並於1999年舉辦IAJ第42屆年會,更於2023年舉辦IAJ第65屆年會暨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活動當時,時任總統的蔡英文還到場致詞,顯見我國極度重視國際法官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