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短評】毛澤東也是中華民國國民

毛澤東在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也曾是中華民國國民。圖/取自新華社
毛澤東在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也曾是中華民國國民。圖/取自新華社

賴清德總統在他的就職演說中為了論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直接訴諸人民直觀感受提出了「國民主權說」。在演講中他指出,「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由此可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他的三段論是「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民國憲法》第二條);但是誰是中華民國國民呢?賴清德限定為「有中華民國國籍者」;既然中國大陸人民沒有中華民國國籍,兩邊自然不是同一國家,故「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民進黨長期企圖論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賴清德提出這樣的說法並不令人意外,但是論證的粗糙、對時空的任意切割,就像一塊蛋糕被挑食的孩子東挑西撿後讓人難以下嚥。

這個論證首先迴避了領土的問題,國家的構成不只是人民還有土地,兩岸的癥結不是人民而是領土,所以才會有《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存在。所以賴清德演講中也完全不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他知道一旦碰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大陸地區人民」的字眼就會讓他的三段論立刻破功。

英國保守主義思想家愛德蒙.柏克在他的《法國大革命的反思》有一段話說:「我們必須以格外的敬意來看待它(國家),因為它不是那些僅僅服務於短暫粗俗的、易於損毀的物質性存在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它是所有科學、  藝術、道德和完美性的夥伴關係。由於這種夥伴關係的目標不可能在  許多代人之內就能達到,它就不僅是生者之間的,而且是生者、亡者和將生者之間的夥伴關係」。所以我們討論國家事務時,心中想到的絕對不能只有「生者」,而事實上「亡者」也參與其中。所以英國思想家切斯特頓就說:「傳統就是亡者的民主」。換句說說,傳統就是過去的人對現在事務決策的參與。

國家的締造與憲法的制定無一不是「亡者」對當前政治的一種參與。我們當然不是不能將這些「亡者」趕出議事廳,但總要給他們一場「超渡法會」送走這些「亡靈」,那就是修憲正名或是革命一刀切。

習近平不是中華民國國民,但是毛澤東可曾是「中華民國國民」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