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勤講堂】抑制通膨 政府責無旁貸

物價上漲因素,除了國際大宗物資價格揚升之外,還受到政府例如能源政策、水電費率調整影響。圖/中央社
物價上漲因素,除了國際大宗物資價格揚升之外,還受到政府例如能源政策、水電費率調整影響。圖/中央社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新冠疫情緩和之後,似乎令人感受物價上揚速度更快!530日主計總處召開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議,將今年經濟成長從2月預估的3.43%上調0.51個百分點至3.94%;不過,卻又同時指出,雖物價漲勢緩步收斂,通膨壓力持續緩和,但受到核心物價明顯上升,加上電費調漲影響,將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從2月預估的1.85%上調至2.07%,持續三年通膨超過2%警戒線,顯示國內通膨壓力並未緩和。

民眾飽受四年高昂物價之苦

儘管主計總處認為,國內物價迄今並未重返新冠疫情爆發之前2%警戒線以下水準,如果與美歐國家之比較,仍然屬於偏低水準。然而卻讓我們無法忽略的是,過去三年CPI年增率從2021年的1.97%20222.95%創下近15年來次高,至2023年的2.49%,若將最近預估2024年達到2.07%納入觀察,說明絕大多數民眾飽受長達四年高昂物價生活之苦。

誠如國內重要經濟智庫指出,最近四年通膨年均漲幅可能超過2%,是過去20年以來前所未見之現象。不過,令人擔憂的是,面對此一期間物價居高之下,讓家庭所得收入最為重要來源的薪資,經物價平減後,其「實質總薪資」成長陷入停滯,造成「可支配所得」持續減少,加上長期低薪環境壓力,導致許多年輕族群不敢成家、生育小孩,甚至存在相對剝奪感、失落感。

物價上漲導致樽節生活支出

也就是說,如果CPI年增率漲幅持續超過2%,相對近年以來每年名目總薪資漲幅不如2%,將會造成許多受薪階級實質薪資轉負,此對受薪階級而言,自然難以接受。然而,更加無法忽略的效應是,在薪資漲幅不易追上物價漲幅限制下,使得許多受薪階級被迫樽節日常生活支出,藉此對抗通膨威脅。

其實,近年以來國內通膨壓力所延伸的效應正在逐漸浮現。如果民眾因對抗通膨,而樽節日常生活支出,此對疫情緩和之後,希望透過內需消費拉抬經濟成長而言,並非好事。亦即內需消費持續不振結果,將會影響許多廠商營運業績,在衝擊正常獲利空間下,勢必降低上調薪資意願,導致受薪階級難以擺脫低薪魔咒,甚至陷入惡性循環。

民眾並不滿意抑制物價成效

在此同時,面對全球通膨未緩之下,政府切忌因國內物價漲幅相對各國並非特別明顯,而忽略抑制物價為政府責無旁貸之重要任務。依據516日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公布「民眾對物價之感受」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8%民眾感受最近物價上漲因素,除了國際大宗物資價格揚升之外,認為受到政府例如能源政策、水電費率調整影響。此外,78%民眾並不滿意政府抑制物價成效,甚至82%民眾擔憂未來物價持續上漲。

隨著新內閣上任,卻讓我們感受民進黨政府似乎仍陷入所謂「政治景氣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之迷失。因此,未來若要降低民眾日常生活壓力,同時促進內需消費,並非假借各種名義實施「撒幣」補貼,消弭物價上漲因素,而是透過租稅政策提高企業調薪願意,進而使得整體受雇人員共同分享營運盈餘。如果政府再三忽略仍持續上漲的物價,不但將會削弱民眾實質購買力,最後可能更進一步影響經濟成長率,此一風險不容小覷。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