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夫婦連袂視察火線
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風雲緊急,蔣介石任命馮玉祥將軍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而淞滬戰場正是第三戰區的前沿。淞滬會戰期間追隨過馮玉祥司令長官的葛雲龍,時任職第三戰區司令官長部中將參議。據葛雲龍的回憶,淞滬會戰剛開打的第二個禮拜,1937年8月25日,蔣介石忽然打電話給馮玉祥,約馮在當天晚上九點,在南翔會晤。那晚,馮玉祥於四時許搭乘汽車出發趕往南翔,冒著沿路的傾盆大雨,於九點趕到南翔附近的徐公橋,與蔣介石會面,那天陪同蔣介石一道的,還有宋美齡、顧祝同、陳誠、錢大鈞等人一行,早已先行抵達會晤地點。
不一會,張治中及各師長級將領也趕到當地,會議當即舉行。會議首先由各師長報告戰況,緊接著再由張治中(京滬警備司令,兼任第九集團軍司令)報告各方面情況。蔣先生在聽完各級官長匯報以後,眼睛先打量著全體與會人員,盯著大家看了一圈之後,作出他的會議總結:我綜合各位報告的戰況,我軍的傷亡十分嚴重,打仗當然不免會有傷亡,但是,指揮失當,以致增加傷亡,這種犧牲實在不值得。我軍的缺點在於攻擊實施之前,沒有能夠充分考慮,草率就展開進攻,這樣子犧牲當然就很大了。今後,我們應該全心全意研究,當攻則攻,當避則避。再者,砲兵分割使用實在不對,砲兵一分割使用了,便不能發揮它的威力,這一點我們要馬上改正過來……。這場會議,開了兩三個小時,到半夜才結束。
親下指令 淪為紙上談兵
上海是蔣先生的老地盤,從年輕時代就在十里洋場闖蕩,大大小小的馬路弄堂,閉著眼睛走都不會走丟,有什麼地方有好吃好玩的,有哪些地方上的特色,如數家珍,非常熟門熟路。既然是在自己地盤上打仗,蔣介石不但在戰略上策定方針,更經常在淞滬會戰的全盤戰略和戰術事務中,事必躬親,經常親自下指導棋。
譬如會戰之初,我軍主要採取攻勢作戰,蔣介石經常動不動就掛電話給張治中,指點這個,指點那個。在淞滬會戰尚未開打之前,甚至在七七事變之前,蔣介石便慎重其事親自下手令給張治中,如果戰事開始後,我軍應該首先掃蕩如下幾個重要軍事據點 :上海虹口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楊樹浦東端的日商公大紗廠,小沙渡附近的日商豐田紗廠,尤其要掃蕩虹口、楊樹浦的海軍陸戰隊,讓這些倭寇的據點,無法配合與策應企圖登陸的倭寇軍隊。
張治中得手令之後,立刻命令屬下第九集團軍司令部作戰科長史說,負責草擬一份掃蕩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作戰計畫。史說的攻擊計畫重點,是陸空軍協同作戰。計畫寫好之後,張治中看過批准,連忙上呈蔣介石,蔣先生閱後隨即打電話來詢問:用五百磅的炸彈能不能摧毀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防禦工事?
之後,蔣介石派遣航空委員會作戰科長、參謀羅機到蘇州與第九集團軍作戰科長史說,一同制定陸空協同作戰計畫。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先生認為中日之間終於難免一戰,更積極準備應戰。航空委員會又派了一名參謀張孟廷,到蘇州見張治中,確認這個陸空協同作戰計畫。
然而,計畫歸計畫,卻僅止於紙上作業。史說認為,部隊方面必須學會對堅固據點的攻堅戰術,但那時我軍軍官普遍缺乏攻堅知識和經驗,又缺乏攻堅用火力強大武器,即使訓練,也僅止於形式上的訓練。
然而,更糟糕的是,1931年的一二八淞滬事變,民國政府為了息事寧人,和日本簽訂了一個新的不平等條約,名之曰《淞滬停戰協定》(又稱《上海停戰協定》),按照這個不平等的協定規定,上海安亭以東的廣大地區,我軍不得在此駐防,這個規定等於是叫中國不得在上海市全部區域內駐軍,根本是對中國這個主權國家的嚴重傷害,堪稱民國時期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淞滬停戰協定》又硬性規定,吳淞的獅子林砲台必須拆毀,不得重建。《協定》規定,中國只可以在上海市區准許保留一個虛有其表的「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市區內的少數保安部隊和警察,維持市區華界的治安。但相對的,日本則可在公共租界內駐紮海軍陸戰隊,而且可以在租界內外自由行動。
日本並且不顧租界的原有界限,任意越過租界,進入華界--依法屬於中國的地盤上,在中國人的地盤上修築新馬路,進而在這些越界的區域內的日本工廠內,任意派兵駐防。在黃浦江和長江上,日本軍艦進進出出視若常態,不但恣意侵犯中國領土與內河航行水域主權,更動輒隨意開砲,侵擾傷害沿江之我國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實屬欺人太甚之侵略舉動。公共租界和華界之內,日本浪人更是有恃無恐,動輒持武士刀或木劍,殺害或毆辱傷害我無辜百姓,惹事生非,殘害市民,惡劣行徑,令人髮指。
《淞滬停戰協定》明定中國不得在上海市區駐軍,東四省淪陷後倭寇又積極扶植卵翼偽「滿洲國」,意圖使之成為殖民地。倭寇仍未滿足,繼而又覬覦我華北,亟欲採取蠶食鯨吞的方式,在華北和華東,處處點燃侵略烽火。步步進逼,迫使國民政府必須針對倭寇侵略野心,作出因應抵抗對策。
(待續)
本系列轉載自王丰著《蔣介石在淞滬戰場:從忍辱到復仇》一書,已獲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