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蔣介石在淞滬戰場─24:蔣介石宋美齡親蹈火線死裡逃生  ➂

蔣介石從隱忍丕變為復仇的原因

蔣先生在聽完陳誠的這番話後,頻頻點頭,陳誠因而在他的回憶錄中寫下這麼一句話:「介公遂排拒和談,決心抗戰到底。」顯然,陳誠是不知蔣介石內心真正打的主意,沒錯!蔣先生是在想抗日,的確也有意「決心抗戰到底」但說蔣先生「遂排拒和談」,則體現了陳誠的過於自信。陳誠並不知道,蔣先生在他與陳、熊兩人面談的兩天後,1937年8月20號,日記上寫著:滬戰發展如何,尚無定論!蔣先生尚寄希望於英國向倭寇提案,「供日寇轉圜離滬」,以恢復我經濟重鎮之十里洋場。

因此,可以這麼說:陳誠顯然被蔣先生「善意地欺騙」了!蔣先生的想法便是筆者前面所言之「留白」。所以,蔣先生領導的國民政府竟然破天荒地,打破世界慣例地,即便與敵國打仗打到死傷二、三十萬人之眾,百姓民眾被倭寇屠戮數十萬,甚至稍後爆發人神共憤,舉世髮指的南京大屠殺不幸事件,中倭雙方仍處於一種詭異的戰而不宣的奇特狀態。除了前文所說為中倭關係未來的和戰狀態「留白」,為未來中倭之間由戰轉和,作的一種「預留伏筆」巧妙安排,找不著別的理由及原因去解釋,何以明明倭寇荼毒了大半個中國的錦繡大地,屠戮了數十萬計華夏軍民同胞骨肉,劫掠了數以億兆計的國家暨民間財寶,為何國民政府始終不向日本宣戰?要知道,縱使像慈禧太后那麼顢頇無能,都敢於向東西方十一個列強同時宣戰,何以如陳誠所形容的「介公天資卓越」,竟會作出挨了幾年打還不宣戰的決策?似乎,答案就在陳誠的這句「介公天資卓越」,蔣先生,他太聰明了!但是,無奈倭寇太狠毒了!

蔣先生表面上稱許陳誠的應戰之說,但也默然審思熊式輝不可戰之道理。不要說熊式輝,這種道理何應欽也在蔣先生主持的各種會議裡陳述好多遍了。何應欽也一度和陳誠兩人爭辯到面紅耳赤,何應欽把一份敵我陸海空軍全般武器裝備人員部隊的編裝表,往陳誠面前一丟,辭修你說,這仗可打,你先看看人家的軍力,你告訴我,我們憑哪一點可打?國家民族難道要亡在我們這一代手裡嗎?我們不是不抗戰,是還沒準備好抗戰啊!中國的國力真不行啊!打下去會亡國滅種啊!

照陳誠回憶裡的意思,他(當著蔣先生的面)對何應欽提出了他的一套說法:「人家可能會問我,你們為何不從事備戰?何時才開始準備?但是,敵人是否容許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去準備呢?而且,眼下是敵人向我們挑戰,並不是我們主動求戰。如果拿軍備來講,過去總理孫中山先生革命憑藉的是什麼去推翻滿清,國民革命又是憑藉什麼舉兵北伐。何應欽聽了陳誠這番話,無言以對,蔣先生便決定了是和是戰的決策。」這是陳誠回憶錄的說法。

固然,蔣介石作了「留白」的舖排,但是陳誠的「點醒」也是有所本,陳誠和熊式輝去淞滬戰地參謀旅行之時,倭寇已經攻佔了北平和天津,如同蔣介石所云,北平天津成為「瀋陽第二」,中國政府委實已退無可退。假使蔣先生這時還是想左右逢源,徘徊在和戰邊緣,打擦邊球,那是萬萬行不通的。如果蔣介石不下令,堅決地在上海和鬼子打一仗,第一個通不過全國廣大民意的抗倭怒潮。他如果依舊遲疑不決,想繼續和倭寇在談判桌上泡蘑菇,國民政府將會因為失去廣大民心的支持,爆發嚴重的政治危機。到時候,國民政府縱使不被倭寇消滅,也會被全國民眾想奮起抗倭的怒潮所吞沒,這個政權也會因而崩潰。

民意之所向,逼迫蔣先生非決心一戰不可!不宣而戰,成為既可「留白」「供日寇轉圜離滬」,又可煎雪自濟南慘案、九一八東北淪陷、一二八淞滬事變國民政府被迫遷都洛陽等等這一連串的國恥。這的確是個逼不得已,萬分無奈,卻又非得如此不可的抉擇。

陳誠說服蔣介石,決心與倭寇一戰,但是中國受到辛丑條約不平等的制約,倭寇在我國大江南北一些重要地方和租界區,都有他們的駐軍和兵艦。特別是盧溝橋事變點燃了倭寇對我國的戰火之後,日本明顯是要從北方沿著津浦路和平漢路一路南下蠶食鯨吞。如此一來,將在抗戰初期的戰略佈局上,形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陳誠說,如果敵人在平綏鐵路上,攻下南口,進佔山西,揮軍沿著平漢路一路南下,交通便利,華北和華中地區冀豫平原可供坦克戰車縱橫馳騁,日軍如果直取武漢,於我有百害。陳誠建議蔣先生,如果我軍擴大淞滬戰事,誘使倭寇轉移兵力到上海,日本必須取道海疆,逆江而上,則遠比倭寇沿著津浦路與平漢南下的威脅來得小。從戰略觀點,應該誘使倭寇從東而西為佳,較不宜令倭寇由北而南攻擊。陳誠在回憶錄中表示,他提出了這樣的戰略觀點之後,蔣先生深深稱許這種戰略觀點,「即任余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擔任淞滬作戰」。蔣先生作出的這個任官動作,卻在淞滬會戰戰場上,造成了一個小小的風波,這是後話,容後詳敘。

(待續)

本系列轉載自王丰著《蔣介石在淞滬戰場:從忍辱到復仇》一書,已獲作者授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