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賴清德「終戰說」甘願當昭和順民

賴清德總統在今年抗戰勝利紀念日當天,以「終戰紀念日」來定位8月15日,嚴重違背身分及失去立場。圖/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在今年抗戰勝利紀念日當天,以「終戰紀念日」來定位8月15日,嚴重違背身分及失去立場。圖/中央社

張榮恭/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大陸工作會主任

賴清德作為「中華民國總統」,卻以「終戰紀念日」來定位8月15日,嚴重違背身分及失去立場,不僅愧對中華民族抗戰期間死傷的三千五百萬軍民;縱使其以所謂台派自居,也是愧對日據期間因武裝抗日而死傷的三萬台灣同胞,以及在二戰被驅至東南亞而戰死的三萬三千名台灣人(日本學者末光欣也的估計)。

八十年來,舉世公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中美英蘇四國領袖蔣介石、杜魯門、邱吉爾、斯大林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即日本無條件投降。由於裕仁這項宣布以「終戰詔書」為名,使得日本一些人士據此避稱投降,現任日本首相石破茂對於這種現象十分不以為然。賴清德身居當年戰勝國中華民國傳承至今的領導人地位,竟連戰敗國的現任政府首腦都不如,莫非意圖表現為昭和順民?實在貽笑大方。

今年1月29日,石破茂在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主辦的「東京全球對話」發表講話指出,「今年是日本戰敗八十週年,我刻意說『戰敗』而不是『終戰』,是因為『終戰』可能錯誤地表達事情的本質」。1月31日,石破茂又在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表示,「在經歷戰爭的人尚存之際,開展檢討工作至關重要,在戰敗八十週年的今年尤為關鍵」。

另據日本記者本田善彥引述石破茂曾於2018年8月17日撰文寫道,石破茂之父曾經糾正部屬使用終戰一詞說:「不可以這樣!我們國家不是輸掉了戰爭嗎?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這不稱戰敗,還刻意使用終戰等模棱兩可的說辭,結果好像謎團一樣,讓人似懂非懂。」

石破茂承諾的開展對戰爭的檢討工作,誠然尚待具體實踐及接受各方檢視,以示誠意,但承認戰敗是其父子兩代的共同立場,所以前引之言猶似在訓示賴清德。賴竟然對現任日本首相的觀點渾然不知,或者蓄意拒斥石破茂具有反省意義的認知,仍然認為日本沒有戰敗,這都足令所有台灣民眾為之汗顏蒙羞,著實就是極端「台獨」工作者。

日本德仁天皇於8月15日在東京的紀念活動上,對當年日本發動戰爭表示「深刻反省」。此一用詞為2015年8月15日明仁天皇在紀念活動上所提出,沿用至今。而實際上,這是1972年9月29日中國大陸與日本建交公報中的日方表態。當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在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設宴歡迎時稱,日本曾給中國添了麻煩(日語為迷惑),「深刻反省」。周恩來立即批評指出,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是深重災難,絕非麻煩一詞所可形容。

接著是毛澤東在會見田中角榮時,贈送了六冊楚辭集注,其中即載有一句「中瞀亂兮迷惑」,指的就是日方不應以日語的迷惑來比喻中華民族遭受武力侵略的苦難和損害。於是日方在建交公報中,在表達「深刻反省」之前,列入承認對發動戰爭痛感負有責任。

迄今堅稱「終戰」的賴清德,竟然連日本的有識之士都遠遠不如。「台獨」陣營始終不願正視八十年前中華民族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的史實,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通的,應受批判。台灣與澎湖原本就是因為屬於中國,才會因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而於1895年的馬關條約中從清朝政府所代表的中國割讓給日本,再因1945年中華民族抗戰勝利,所以日本把台灣與澎湖歸還給中華民國政府所代表的中國。正如1945年10月25日陳儀上將受蔣介石之命在台北中山堂主持受降儀式上,明確宣布「從今天起,台灣和澎湖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目前以賴清德為首的政府能在台灣和澎湖施政,完完全全就是因為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否則何來施政的土地?面對即將到來的九三勝利紀念日八十週年及10月25日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台獨」陣營愈是迴避,愈是顯露其極端,以致無從促使台海走向和平。

這與歷來國共兩黨對抗戰史觀產生分歧的性質迥異。國共之間曾經由於內戰,各持史觀,互相抨擊。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共中央自二十年前起,正式承認「國民黨領導正面戰場,共產黨主導敵後戰場」。在大陸,稱頌國軍對日抗戰功蹟的書籍、電影、電視等,已屢見不鮮,縱使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兩黨的抗戰史觀都是站在中華民族立場,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完全可以經由交流研討及習近平倡議的「共享史料、共寫史書」來加以彌合,進而全面呈現中華民族的犧牲奮鬥。

賴清德等「台獨」陣營的二戰史觀,則圖「脫中」,忌談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這就與整個中華民族處在對立面,尤其和大陸人民形成「敵我矛盾」。原本兩岸可借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皆為八十週年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來形塑共同記憶,為動盪的台海局勢尋求緩解,卻反而由於賴清德的偏執,以致增添台灣執政當局與大陸的敵對意識,遑論追求和平。(本文轉載自《中國評論通訊社》)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