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日益加劇,專家認為台灣的能源依賴問題已成為面對中國的「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最大弱點,或譯死穴)。
《福斯新聞》(Fox News)報導,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資深顧問皮爾斯伯里(Michael Pillsbury)日前在《美國報導》(America Reports)節目中,稱川普(Donald Trump)與普丁(Vladimir Putin)的峰會結果可能為中國入侵台灣「開綠燈」,進一步凸顯台灣在能源安全上的脆弱性。
台灣選民已於上周六(23日)進行公投,此舉正值台灣因能源高度依賴進口而面臨嚴峻挑戰。報導指出,台灣自2016年執政的民進黨承諾在2025年前逐步淘汰核能後,於今年(2025年)5月關閉了最後一座核電廠。此決定源於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對核能安全的擔憂。然而,安全專家警告,此舉使台灣在面對中國的潛在威脅時更加脆弱。
美國捍衛民主基金會(FDD)中國項目高級主任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本月稍早訪問台灣後表示:「台灣的能源依賴是其致命弱點」,他指出,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尤其是來自美國、澳洲、沙烏地阿拉伯及卡達的液化天然氣(LNG)和原油。過去10年,台灣能源需求高達97%仰賴進口,其中化石燃料佔能源使用的90%以上,可再生能源僅佔約7%。在2011年,核能曾為台灣提供近12%的電力需求,但到2021年降至約9.5%,2022年進一步降至4%,並於今年完全停止。
辛格爾頓強調,核能可為台灣提供穩定的能源儲備,特別是在中國可能實施封鎖的情況下。他表示:「核能改變了台灣在脅迫下的持續運作能力,顯著增加北京的戰略難度」。
辛格爾頓警告,中國無需動武即可利用台灣的能源依賴,通過海上優勢、法律戰及網路攻擊切斷供應,測試台灣的政治韌性。他指出,中國對卡達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具有影響力,而卡達是台灣的重要供應國之一。若中國實施封鎖,台灣的石油儲備可能在數周甚至數天內耗盡。他以烏克蘭為例,指出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時針對能源基礎設施的攻擊,迅速削弱了烏克蘭的抵抗意志。辛格爾頓認為,北京正在研究這一策略,可能以類似方式針對台灣的能源系統施壓。
儘管核能在歐洲等地區被視為減少碳排放的解決方案,但在台灣和德國等地區,因1986年車諾比核災及近期俄烏戰爭中扎波羅熱核電廠的安全風險,核能仍具爭議。反對者認為,戰時核電廠可能成為攻擊目標,增加安全隱患。然而,專家反駁,若中國封鎖台灣,核能可提供關鍵的能源儲備,增強台灣的應對能力。
辛格爾頓呼籲美國協助台灣加速能源多元化,減少對卡達等脆弱供應國的依賴,並為可能的長期對抗做準備。他表示:「美國必須幫助台灣快速分散能源來源,降低對高風險供應商的依賴,並準備迎接一場耐力競賽,因為這正是中國的思維方式」。
專家認為,重啟核能或許能為台灣提供戰略緩衝,但長期解決方案仍需仰賴能源結構的全面改革與國際合作,以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