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麟/國立大學副教授
2025年8月30日,台灣民眾黨發起的「司法改革公民走讀」活動,最終卻演變成黃國昌帶頭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演出一場「人與人的戰爭」,導致多名員警受傷。在台灣社會的語境中,「走讀」通常帶有文藝、知性、和平與理性探討的意涵。
但是民眾黨卻將一場充滿潛在衝突的抗議活動命名為「走讀」,這並非偶然。其背後的深層邏輯是,政黨意圖透過此種雙重話語,來吸引對典型對抗性抗爭持保留態度的中間選民;同時企圖透過實際的肢體衝突與對峙,來滿足其核心支持者對「戰鬥性」的期待。此外,民眾黨將「司法」這個公共領域,視為一個缺乏公正權威、無法提供正義保障的「戰場」;因此,他們透過「私人武力」(即群眾運動)來尋求他們所定義的「正義」。
這種行為的核心邏輯,與古典自由主義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描繪的,在權力真空中尋求「自保」與「尋求優勢」的行為模式高度吻合。此即當一個政黨無法透過既有體制滿足其政治訴求時,會主動將局部政治空間推回一種「準自然狀態」,從而為其超脫法治框架的行動尋找合理性。
本文就以霍布斯著名之作《巨靈論》(Leviathan)分析這場衝突背後的人性與權力邏輯。霍布斯認為,在缺乏共同權威的「自然狀態」下,人類會因三種驅力陷入「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為求利益而「競爭、為求安全而「猜疑」、以及為求名譽而「榮譽」。茲再說明如下:
1. 民眾黨的集體驅力:為利與為安全 (Safety) 而戰
民眾黨發動群眾運動,其動機可能與霍布斯的「競爭」和「猜疑」驅力高度吻合。這場活動表面上是聲援因案遭羈押的前黨主席柯文哲,但更深層的動機,是為了在支持度下滑後,重新奪取政治話語權與選票。這是一種典型的「為利而戰」。同時,民眾黨將柯文哲的司法案件包裝成「政治追殺」,藉此激發支持者的「猜疑」心理,將街頭抗爭視為「為自保而戰」的唯一途徑。這樣會將司法事件,轉化為一場涉及支持者集體安全的政治鬥爭。
2. 黃國昌的個人寫照:為「榮譽」而戰
黃國昌的「戰神」形象,完美體現了霍布斯的「榮譽」驅力。他在衝突中親自帶頭衝撞警方,甚至與員警發生肢體衝突。這些行為無法改變柯文哲的司法現狀,其真正目的並非為利益或為安全,而是透過高度對抗性的動作,來強化其「勇敢」與「戰鬥性」的政治名譽。這種「為榮譽而戰」的行為,使其在核心支持者中獲得認同,並鞏固其政治地位。
3. 展望2026:黃國昌從街頭到市長之路
黃國昌已正式表態投入2026年新北市長選舉。從霍布斯的框架來看,這是一場集「競爭」、「猜疑」與「榮譽」集於一身的戰役。黃國昌的「戰神」形象在選戰中是一把雙面刃,它雖然能凝聚核心支持者,但其好鬥、具爭議的性格,也可能導致淺綠與中間選民的反感。此也將考驗這種「霍布斯式」的街頭政治,是否能轉化為在制度化民主社會中,獲取最高權力 的有效途徑。因此這場選戰,不僅是黃國昌個人政治生涯的關鍵一役,更是一場「為了利益與榮譽戰鬥到底」的決心展現。黃國昌的競選意志,根植於其核心的政治驅力,因此他必然會參選到底,不會輕易被勸退,以此彰顯在當代台灣政治中,對霍布斯式權力鬥爭的極致追求。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