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台灣酪農在世界牛奶日哭泣  紐乳風暴酪農坐以待斃?

經過一甲子的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我國已經打造出國際水準酪農產業。圖/取自台灣觀光資訊網
經過一甲子的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我國已經打造出國際水準酪農產業。圖/取自台灣觀光資訊網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6月1日為「世界牛奶日」,當全球都在慶祝之際,台灣的酪農卻在默默流淚!

2025年紐西蘭液態奶關稅即將歸零,然關稅尚未調降,桃園酪農已接獲乳品廠通知減收一成生乳,明年更將減至三成之譜。難道我國優質的酪農業只能坐以待斃?

農業部只會降低乳牛數量

不僅乳品廠打算以減產因應,就連農業部亦是如此,所推出的「養牛產業全面升級轉型中程計畫」,首要目標竟然就是生乳量減產。以國產鮮乳市場已趨近飽和為由,獎勵淘汰乳牛,壓迫酪農業減產。

台灣氣候潮濕且溫度高,原本不適合發展酪農業,經過一甲子的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我國已經打造出國際水準酪農產業,尤其是新鮮度絕非進口乳品可比擬。即使面臨2025年紐乳零關稅壓力,台灣優質乳品也不懼其公平競爭。

無奈的是,在我國市場上卻處於不公平競爭的狀態,且諸多障礙還是政府造成的,只要排除相關障礙,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鮮乳正名只是空談

首先,鮮乳正名:台灣政治最喜歡推「正名」運動,如護照、中正紀念堂、國營事業、原住民等,尤其是涉及「去蔣化」、「去中國化」的議題,政府就會以超級效率的方式正名。

然而,我國的乳品標示有極大的缺失,保存期限長達90天的外國乳品,毫無「新鮮」可言,依照我國國家標準竟然也有資格稱為「鮮乳」,讓國產鮮乳處於不利的地位,農業部與衛福部卻遲遲不願意修改,直到最近農業部才考慮修正,進度卻十分緩慢,讓酪農業心急如焚。進口保存期限較長的乳品,不管要改為「長效乳」或「長效鮮乳」,都要盡早正名。

學學日本靈活的食農教育

其次,我國的食農教育也有必要加強,眾所周知日本的食農教育名聞全球,為因應六月一日全球牛奶日,就將6月訂為「牛乳月」,舉辦各種活動,創設「牛奶妖精」(ミルクの妖精)與「養牛郎」(牛飼い)吉祥物,製作大量的海報與影片,創作牛奶日歌曲與MV,介紹牛奶供應鏈、推廣牛奶相關料理、牛奶與健康等,讓人更愛國產牛奶。

國內媒體也曾報導,就連在疫情期間,也在改推線上活動,讓孩子與生產者互動,對乳牛與牧場更加熟悉,也能夠增進對食物的認識。課程結束還贈送參加者一個「牧場體驗包」,包含牛奶、牧草、玉米與牛糞堆肥,收到者應該會有畢生難忘的效果。

反觀,我國由於不當的乳品標示已經有很長的時間,許多消費者誤以為進口的乳品品質較佳,所以可以保存期限較長,這些都需要透過長時間的食農教育,才能扭轉國人的想法。

上架費高的離譜

最後,上架費過高,國人經常抱怨國產鮮乳價格過高,主要原因就是國內通路收取高昂的上架費,光是上架費就占售價的3到5成,使得台灣鮮奶售價居高不下。酪農業已持續呼籲政府應設定最終通路抽成上限多年,至今仍未改善。

農業部若再不正視我國乳業各項問題,明年的世界牛奶日,恐將是台灣酪農產業的頹圮日!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