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國防優先項目亞洲項目的主任高德斯坦(Lyle Goldstein)於10月23日在《Time》雜誌撰文指出,華府正被迫在一場並非自身主導的危險局勢中進退兩難。文章警告,美國應更加警惕台灣現任領導人過於冒進的政策,因這種「魯莽行為」可能將美國拖入與中國大陸的直接對抗。這篇分析揭示了台海現狀中最被忽略的真相:並非北京主動挑釁,而是台北的政治操作正在推升區域風險。
當前美國正同時面臨烏克蘭戰事的戰略疲勞與中東地區的不穩,而台海若再度成為導火線,勢將使美國陷入前所未有的戰略超載。從華府的角度看,這不僅是地緣政治風險,更關乎一場錯誤認知下的戰略誤判。
華府的焦慮:盟友還是負擔
美國長期視台灣為「印太防線」的一環,但近年台北當局的政治行徑卻使這一關係變得微妙。美國內部部分戰略專家顯示,華府對台北的信任正在下降,尤其是對於賴清德政府在「台灣主體」與「國家正常化」議題上的激進立場。
這種做法讓華府陷入尷尬。一方面,美國必須維持對盟友的承諾;另一方面,若放任台北繼續以象徵性政治挑釁大陸,將可能逼迫美國在並不願意的情況下介入衝突。這樣的被動介入不僅違背美國自身的戰略節奏,也可能徹底破壞亞太的安全平衡。
美國國防界的擔憂正在擴大。許多學者指出,台灣當局的行為讓人回想起1914年歐洲的危險時刻,當小國的冒進成為大國戰爭的引信時,災難往往無法挽回。
賴清德的政治賭局
賴清德上任以來,不斷強調「民主與專制的對立」,並以此作為外交與國防政策的核心論述。然而,這種二元對立的政治敘事,不僅未能強化台灣的國際安全,反而使兩岸溝通陷入冰點。
他的政治策略是以「強硬立場」換取民意支持與外部聲援,但這種做法在實際戰略上卻可能適得其反。過度強調「與大陸切割」的象徵政策,不僅使兩岸軍事緊張升高,也削弱台灣在區域安全中的靈活空間。
高德斯坦在文中指出,這種象徵性挑釁最終受害的可能是美國。因為一旦兩岸情勢升溫,美軍勢必被要求介入,而那意味著美國將面臨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接衝突的風險。
北京的戰略定力與紅線
近年大陸在台海問題上的回應,雖然在軍事上保持高強度的威懾行動,但整體仍維持「不戰為上」的原則。大陸領導層多次強調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並以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作為潛在緩衝機制。
然而,當台北方面持續推動實質獨立化路線,北京的容忍空間正在縮小。特別是在軍演與外交層面,大陸已明確設定多條紅線,任何挑戰「一中原則」的舉動都將被視為敵對行為。
高德斯坦警告,若台灣繼續以政治表演測試北京的底線,最終引爆衝突的將不是北京的侵略性,而是台北的魯莽性。這樣的誤判一旦發生,美國將被迫在極短時間內做出代價高昂的抉擇。
美國的戰略兩難
華府目前在台海問題上的政策顯示出明顯的分歧。國會多數支持強化對台軍援,而行政部門則更傾向於維持戰略模糊。這種內部分裂,使得美國的對台政策缺乏連貫性與可預測性。
同時,美國在全球多線戰略壓力下,難以再承擔另一場高強度衝突。烏克蘭戰事已消耗大量軍工產能,中東局勢又迫使美國重新部署資源。若再因台灣問題與大陸發生軍事衝突,美國將面臨不可持續的戰略超載。
這也是高德斯坦提醒的重點。美國的真正敵人並非台灣或中國大陸,而是戰略誤判本身。任何由錯誤判斷導致的軍事行動,都將讓美國付出遠高於預期的政治與經濟代價。
重思華府與台北的互動模式
當前的台美關係被包裹在「民主聯盟」的政治語言之下,但實際上,美國與台灣的戰略目標並不完全一致。美國關注的是全球力量平衡,而台灣領導層更多關心的是選票與政權穩固。這種不對稱的動機,讓雙方合作存在根本性張力。
若美國無法清楚界定自身在台海的底線,就可能被台北的政治操作所綁架。歷史多次證明,小盟友若以情緒與象徵為主導,大國往往付出高昂代價。高德斯坦主張,美國應重新審視對台承諾的邊界,避免被推上與大陸直接對抗的軌道。
對台灣而言,若繼續依賴外部安全保證,而忽略自身防衛與兩岸對話的重建,將只會讓自身陷入更孤立、更危險的處境。
結語:戰略理性勝於政治情緒
台海問題不僅是一場地緣政治的博弈,更是戰略理性與政治情緒之間的拔河。美國若真視台灣為伙伴,應協助其走向穩定與對話,而非默許其冒進與挑釁。
正如高德斯坦所警告的,美國若繼續忽視台灣領導人的魯莽政策,最終可能發現自己成為這場危險賭局中最大的輸家。唯有冷靜與克制,才是防止亞太陷入戰火的唯一途徑。